从2014年的全国最堵城市到如今跌出“十大堵城”之列,上海市用智能手段精细化治理城市交通
【新闻广角】上海“智慧治堵”启示录
编者按
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3.78万人,包括外地长期在沪车辆,实有小客车511万辆,同比增加42万辆,电动自行车则超过900万辆,这样的人口和交通体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相比之下,上海市路网总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3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仅有12平方米。
|
上海市面临的问题,人多、车多、路少,全国许多城市都存在,但上海交通所面临“两多一少”的困难程度,却是其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换言之,上海能做到的事情,其它城市也能做到。
人多车多与道路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面对庞大的城市建成区体量,在短期之内是很难解决的。在交通整治过程中,单靠一刀切地行政限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甚至会让矛盾越来越深,相反,运用科技手段,细致入微、久久为功去治理,把维护交通秩序放在首位,切实考虑到市民的实际需求,方能取得良效,这就是上海在大型城市交通治理方面,给其它城市的启示。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其中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的人忧心,如果取消限购,城市会不会更拥堵?
对此,我们不妨听一听,上海的治堵故事。
早上8点,家住上海市虹口足球场附近的高颖,驾车从大柏树匝道驶上内环,淹没在早高峰不见首尾的车流中。40分钟后,他到达浦东张江的公司停车库,比导航软件预计的45分钟提前了5分钟:“上海的交通拥堵,有了能直观感受到的改善。”
高颖的感受并非偶然。日前,由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公布了全国50座城市2019年第二季度拥堵排名,上海名列第15,跌出“十大堵城”之列。而去年同期,上海在这份榜单中排名第八,而在2014年同期,上海拥堵状况名列榜首。
人多、车多、路网密……作为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国际化超大城市,上海一直面临着车辆出行与道路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难题。这些年,上海交通通过“智能交通科技赋能,交通整治久久为功”,“绣花”般地打造出智慧交通体系,让“堵城”这一称号,与上海渐行渐远。
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
“现在虽然车流量还是很大,但通行状况明显好转!”市民刘先生每天都开车经过黄浦区河南路宁波路路口,过去他常碰到绿灯期间车流无法完全通过路口的“排队溢流”现象。用他的话说,就是“眼看是个绿灯,结果前方路口跳了红灯,车流突然就停住了”。而随着“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的试点应用,道路交通秩序发生了变化。
“交通组织是个总体的统筹过程,路口信号灯如何科学配时必须放到区域当中去计算。”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路设处张汐科长介绍,河南路宁波路口的“排队溢流”现象是由于相邻路口信号灯没有统筹协调好造成的。在调整了河南-宁波和河南-天津两个路口的信号周期、绿信比、相位差之后,这种现象基本消失了。加之其他的一些改进方案,优化后附近整个区域的平均车速提升了8%。
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一套全新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在上海亮相试用。这套信号灯不是简单示意停止或通行的,而是通过多渠道感知和收集交通数据,给出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的最佳方案。比如知道哪条路、哪个方向车流量负载过大,交警可以现场提前引导车辆分流,动态分配路权,提高通行效率。据计算,通过这样动态、及时的管理措施,区域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10%以上。据悉,今年年底前上海将有1000个路口设置该信号灯。
“本来以为道路上在施工,出行会很不方便,没想到还算通畅。”家住武宁路的市民曾先生因为家门口道路改建,一度担心封路影响出行。没想到施工开始后新建了临时交通变道,设置可变车道,曾先生没有感到占路施工带来太大影响:“不是简单一封了之,而是想了很多办法,上海的精细化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我们坚持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交通组织一个一个路口改进,通过小改小革提升道路的通行效能。”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说,以全市104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下匝道为例,每个交警支队都要到属地的下匝道实地调研,排查下行不畅的原因,并一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电子警察”升级改造
直到因为行政拘留15日被关进拘留所,王某仍想不明白,他在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偷偷开车上路,还为躲避“电子警察”而戴着口罩驾车,警方是怎么知道他正在违法驾驶车辆,并很精确地在前方路口把他拦截下来?
王某有所不知的是,公安交警部门为了解决“失格”驾驶查处难的问题,利用“大数据”“以图搜图”“智能识别”等技术,开发建设了“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为一线执勤执法直接提供了准确线索,有力打击了因酒驾、扣分等原因被注销、吊销、撤销、暂扣驾驶证期间仍然驾驶机动车的这类“隐性”重点违法行为。
为使查处工作常态化,上海公安交警部门针对注销、吊销和暂扣等严重“失格”状态下违法行车的驾驶人开展了“深目”系列集中查缉专项行动。据统计,自2016年3月23日该“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启用以来,已有1235名驾驶员被民警查获,其中1067名驾驶员因扣分超过12分后仍然驾车被扣证,150名驾驶员因在“暂扣、注销、吊销”后仍驾车被行政拘留,18名“毒驾”人员因涉毒无证驾驶被处强制戒毒、行政拘留。
除了“失格”驾驶,各类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打击“假、套牌”、多起交通违法逾期未处理等违法行为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净化了交通环境,提升了安全保障。近年来,上海公安依托科技创新,不断为“电子警察”赋能。如今的电子警察除了能对机动车超速、闯红灯、违停等违法行为取证,还能定位抓拍机动车鸣号、不系安全带、变道加塞、大弯小转等多项交通违法。同时,原有“电子警察”不断升级改造,一套设备可同时抓拍常见的多种交通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这样复合型电子警察近300套。
与运用新科技相比,“严格管理交通违法”似乎与“智慧”挂不上钩,但在专业人士看来,恰恰体现了上海打造“智慧交通”的精髓。有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交通大整治一开始就没有瞄准“畅通”,甚至过去上海历次交通整治所提出的“排堵保畅”目标也不再提起,取而代之的是“针对违法行为严格执法”——更加关注交通秩序。
交通秩序才是“牛鼻子”
上海相关部门曾做过调研,数据分析显示:交通违法行为易发多发,是导致单路交通秩序混乱的主要问题。在专业人士看来,“慢而有序是大型城市交通的理想状态。”在交通出行量难以降低的超大城市里,有序是带来畅通的必由之路,交通违法大整治是抓住了上海交通问题的“牛鼻子”。
上海交通大整治开展以来,一开始不少市民确实有怨言:马路乱停车管得严,小区停车挤不下了;交警盘查严,有些路段“人为”堵了;处罚的违法行为大为增加,连记满12分考试都要排长队了……不过,正是这些“不方便”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自己的出行习惯。下班高峰,他们不再随意变道,因为前方也许就悬着抓拍多种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周末聚会,他们也更青睐地铁出行,“反正人也不多,速度还有保障。”
“上海交通大整治开展3年多,市民普遍反映机动车守规矩多了。但是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依旧高发频发,破坏了交通秩序,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说,在保持对机动车“三乱一逆”等突出交通违法的严查严处的同时,去年以来,交警部门将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作为整治的重点。
今年7月1日,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系统正式投入运用,目前,全市外环线的重点路口、路段都已完成RFID采集设备的建设安装,5.4万辆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电动自行车换上了新的电子车牌。“以前我们管理非机动车总是缺少有效抓手,电子车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市公安局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28日,该系统共查获9400余起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
一些市民把超大型城市的交通比喻成人体循环系统:“一处受阻影响全身。只要一起车祸、一车抛锚,后面很快就排长队。”随着严管交通违法,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持续下降,同比分别下降8.7%、13.2%和2.6%,拥堵状况随之改善。
《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近年上海交通秩序呈总体向好趋势,这样“四平八稳”的成绩让一些专业人士颇感欣慰:“这显示了上海交通发展相对平衡。”当然,像上海一样的超大型城市,其交通治理探索还需要更多的智慧,依然任重道远。
钱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