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廉者政之本”,自古以来,清廉,是政府对官员的要求,也是百姓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面对反腐倡廉的艰巨任务,我们党从加强作风建设着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台了许多党风廉政建设的办法举措。浙江,凝聚共识,先行先试,打虎拍蝇力度不减,治理腐败显成效。
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警示。
回溯以往,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怀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深入调研,战略思考,从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算好“三笔账”,到强调“三不为”,到中央工作后又提出“三不腐”,对管党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一系列富有远见的重要思想,成为引领浙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制胜法宝。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上率下担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审时度势作出建设清廉浙江决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打造了反腐倡廉的浙江样本。
从“三不为”到“三不腐”
——警示教育不放松
我们要不断强化“不能为”的制度建设、“不敢为”的惩戒警示和“不想为”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反腐倡廉的工作抓实做细。
——摘自《之江新语》
炎热的暑气刚刚退去,学习的热情依旧高涨。这段时间,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浙江省法纪教育基地,几乎每天都会迎来几百名前往参观的全省各地党员干部。
这里是全国较早开展党员干部法纪教育的基地。60起典型案例警钟长鸣、21份手书忏悔字字扎心,不少参观者发出感叹: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忠于党的事业,严守党的纪律,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廉洁自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赢得了体制机制上的先发优势,经济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但少数干部没有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出现了思想蜕化变质的情况。浙江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思想和举措。
2004年7月15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撰写了《努力把“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工作抓实做细》的言论,刊登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首次提出了“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战略部署。这与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理念和探索一脉相承,清晰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反腐倡廉的一贯思想和坚强决心。
执纪监督的过程,是规范行为的过程,也是纠偏补正的过程。浙江通过治腐惩贪、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措施和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2018年6月,浙江新修订《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届委员会巡视工作规划》,十四届省委将实现272个党组织的全面巡视,实现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18年8月,十四届省委启动第四轮巡视,对金华市婺城区开展“机动式巡视”。次月,省纪委省监委官网就发布通报,时任金华市婺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慧强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常规巡视、专项巡视、机动式巡视、巡视“回头看”……浙江开展的巡视巡察产生强大的震慑力。而触及灵魂的警示教育,也从思想上给党员干部套上“枷锁”。
2019年5月5日,省四套班子领导赴省法纪教育基地参观警示教育展,标志着浙江2019年“警示教育月”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就在5天后,衢州市纪委市监委第二监督检查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进门就从随身携带的黑色公文包里掏出一叠现金……经纪检监察人员确认,来者是衢州市供销社副主任高金坚。他也成为浙江开展“警示教育月”来首个主动投案的领导干部。
“多栽莲藕水自清”,警示教育给广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也触动了一些人的灵魂。仅2019年5月,全省就有17名干部主动投案。
从“三笔账”到“三严三实”
——重拳反腐零容忍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按照中央和省委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纪律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实行自我约束,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克己奉公。
——摘自《之江新语》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必学的廉政之道。
2004年7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给浙江干部细算的“三笔账”在全国广为流传:
——经济账:现在领导干部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从工作考虑组织上还给你许多必要的待遇,退休时又可以享受医疗、养老等保障。细细算起来,奉献与得到相比,得到的已经是很多了。如果贪赃枉法,到头来锒铛入狱,一辈子毁掉了,这值得吗?
——法纪账:领导干部在张口的时候要想一想这句话该不该说,迈腿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地方该不该去,伸手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些东西该不该拿。千万不要以为吃一点、玩一下、拿一些没关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管是谁,只要你犯罪,终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良心账: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结果你却自己把自己打倒了,这怎么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人!有的腐败分子即便隐藏一时,没有暴露,但作贼终究心虚,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每时每刻受道德和良心的审判,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这“三笔账”深入浅出,字字恳切,触及每位领导干部的灵魂。
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这“三笔账”早已经从浙江算到了全国。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与“三笔账”一脉相承,正是对“三笔账”的延续和升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慎独,是领导干部必须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严守纪律、慎独慎微,才能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将党规党纪的提醒、劝诫和惩处覆盖到全体党员,最大限度地治“病树”、正“歪树”、拔“烂树”、护“森林”。
“奋斗几十年,没想到自己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对我来说实在是教训惨痛。”2018年8月14日,站在被告席上,钱巨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钱巨炎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35岁就当上省财政厅副厅长,是当时省政府部门最年轻的副厅长,后来又在省财政厅“一把手”的位置上干了近10年。
然而从那时起,可以说掌管着浙江“钱袋子”的他却把自己当成了“财神爷”,四处结交“好友”,以权谋私。
结果早已预见。这位看似得意的“财神爷”,因为没算好“三笔账”,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整个家庭。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历来对贪污腐败绝不姑息。
1952年2月10日,解放初期全国最大的贪污犯,曾在天津地区任党和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刘青山、张子善被宣判死刑。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劳苦功高,到了和平时期,却居功自傲,贪图享乐,贪污腐败。毛泽东同志说,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两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该案成为了共产党执政后反腐败的第一声巨雷,彰显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决心。
一直以来,浙江将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成效明显。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4085件,其中厅局级154人,县处级1584人。
激浊扬清,多措并举。在高举利剑打“虎”拍“蝇”的同时,浙江“扶正祛邪”,率先开展深入调查,澄清不实信访举报,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从去年12月开始,浙江用7个多月的时间,在全省部署开展了名为“及时澄清问题 支持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动,集中为1039名遭受非议误解、或被诬告的党员干部公开澄清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要求。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浙江这一举措,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让那些敢于担当、敢于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敢闯敢试、敢抓敢管,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十项规定”到“八项规定”
——打铁必须自身硬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
——摘自《之江新语》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
2005年9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要求下,浙江省委就切实加强省委常委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坚持基层联系点制度,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健全与省级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联系制度,建立领导作形势报告制度,从严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精简文件,减少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不干预新闻单位的报道安排,轻车简从,减少应酬活动。
这“十项规定”可以说是2012年12月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的雏形。
如今,杭州百姓或者各地游客在西湖边逛累了,可以到曲院风荷的“开心茶馆”,泡上一杯龙井茶,吃点茶食,“真当惬意!”要是在过去,这里可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高档会所。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浙江发展,关心浙江老百姓的生活。在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湖会所”有关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浙江立刻行动,陆续将开设在西湖景区公园、名人故居等地的30家高档经营场所(会所)关停整治并转型,真正实现了“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浙江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
2004年8月,浙江发布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要求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日或公务活动中:严禁擅离岗位、擅离职守;严禁网上聊天、炒股,玩电脑游戏;严禁中餐饮酒;严禁在办事、办证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这“四条禁令”与党的十八大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正风肃纪的规定是一致的。
2014年6月,浙江又率先在全国出台“禁酒令”,严禁在公务活动中组织或参与“酒局”“牌局”,明确“省内公务活动禁止提供各类烟酒”。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至今,浙江正风肃纪行动一直继续,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乡镇,查工作纪律、查收受节礼、查公款吃喝、查公车私用,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8922起,处理1277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827人,充分体现了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越往后执纪越严、处理越重的要求。
从“六项承诺”到“亲清”关系
——风清气正好干事
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净净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摘自《之江新语》
为政者,清廉为本。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唯有清廉,党才能永葆生机,国家才能兴盛不败。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
2004年7月15日,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省委常委,向全省人民公开作出六项廉政承诺:坚决抵制跑官要官,坚决拒收钱物,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带头坚持“两个务必”,带头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习近平同志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
针对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较早、较先遇到腐败易发多发考验的实际,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主导下,浙江省委积极探索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于2003年7月出台《浙江省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实施意见(试行)》。这也是全国首个省一级关于反腐倡廉防范体系的规范性文件。
“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发展的一大特色。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调研了许多民营企业,对于政商之间的关系早有远见。2004年他就率先提出了“亲”和“清”的政商关系。他说,浙江市场取向的改革比较早,我们要在重商、安商、亲商的同时,慎独、慎初、慎微,做到两袖清风,“君子之交淡如水”。
2005年7月,在习近平同志的支持下,浙江省委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文化大省总体规划中,并出台《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2006年初,浙江以“诚信廉洁,依法经营”为主题,开动了廉洁文化进企业的快车。
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201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以“亲”“清”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政商关系。
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2016年11月,浙江出台了《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对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提出“八个严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017年6月,在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车俊提出了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等“六个浙江”的战略目标。清廉浙江,在“六个浙江”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保障性作用。
2018年7月,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清廉浙江建设的决定》。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构建维护“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尤为重要。而建设清廉浙江有助于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发展环境,提升浙江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清廉浙江正当其时。
风清气正好扬帆,蹄疾步稳迈新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浙江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浙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