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再次迎来观展热潮,一个个“新中国第一”中,随处可见“北京元素”的身影。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张小英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对公众开放以来,社会各界群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
昨天早上八点半,记者在展馆门口等候,一位姓马的大爷上来询问,“几点开展?”记者回答后,他抬肘看看手表,又仰脖望了望前面的长队,“还有半小时开门,来得有点晚。”
年近七旬的马大爷,家住东四六条。“离得近,没事儿能多来看几次。去年,国博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我就去了四次。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每看类似的展览,都能体会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马大爷说。
“70年来,北京有何辉煌变迁?”记者追问,马大爷自豪地说,“嘿!那可太多了,从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城市的环境、科技……方方面面,数不胜数。”记者细问,马大爷一拍手,“得,咱一起去展厅里找找。”
从马车上的城市到轨道上的大都市
九点整,随着人群,记者与马大爷一同进入北京展览馆。“北京展览馆,还有旁边的剧院、‘老莫’,是几代北京人的集体记忆。”马大爷说,“刚建成时,我还不懂事,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座建筑仅用一年时间建成。”
事实上,此后落成的首都“十大建筑”同样速度惊人。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10个标志性建筑。1959年9月,“十大建筑”全部竣工,用时不到一年。著名建筑师张开济曾称:“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步入展厅,时光隧道徐徐打开。在1969年的节点,马大爷在“全国首条地铁线路建成”的历史照片前驻足。“就拿交通来说,我父母那辈,出门只能腿儿着,有钱才坐得起‘洋车’,北京城里到处是骆驼、马拉的车。到我这辈,有了公交车,坐几站也就几分钱。”他向记者娓娓道来,“1969年10月,北京第一条地铁建成,但当时只有少部分人有单位发的参观券才能进来。我第一次坐地铁是上世纪80年代,票价一角,当年也算是奢侈了。”
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数已经达到636.8公里,是世界上地铁线网最长的城市之一。70年来,北京已经从马车上的城市,变成一个轨道上的大都市。
从大街小巷尘土飞扬到生态宜居之都
沿着时间轴一路前行。在1990年,马大爷看见一张“市民排队购买冬储大白菜”的照片,津津乐道:“那时候,一到冬天,满城飘的都是白菜味儿!住在胡同里,甭管去谁家,院儿里都整整齐齐地码着白菜。”他告诉记者,“过去条件苦,冬天就指着两件宝,大白菜和煤球炉子!”
“入冬后,家家户户开始烧炉子,胡同里整天烟雾缭绕,空气确实不好。”说起空气,马大爷由喜转哀,“上世纪90年代以前,北京的冬春季节,大风一起,真是大街小巷尘土飞扬,扑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接下来,马大爷向记者细数了这几年的变化:家里都煤改电了,市政府、东城区两级每年都有财政补贴;胡同里没了乱堆乱放,人们摆花箱、砌花池,走几分钟还有口袋花园;护城河变清了,河畔、街巷也一点点绿起来,北京城的空气越来越好。
马大爷描述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累计下降43%。今年1月到8月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特别是8月仅23微克/立方米,成为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低值;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3%,增至如今的43.5%;污水处理从零起步到目前城市污水管网基本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到93.4%,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从历史古都到“双奥之城”
脚步停止在2008年。马大爷指着奥运会的几张照片,激动地说:“2008年8月8日,在我眼里,那是北京最辉煌的时刻之一,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北京。”
他还记得,早在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的时候,国家博物馆门前便装了一个电子倒计时钟。每过一天,大家都觉得离盛会近一步,见证着它的日日夜夜。在此期间,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T3航站楼、鸟巢、水立方……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北京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越来越多的盛会纷至沓来。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届时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马大爷带记者一边走,一边说。观展快结束,临近时光隧道末尾时,马大爷请记者帮忙在大兴国际机场的模型前拍张照。“我看新闻上说,新机场9月25日已经正式通航了。近些日子,我是没机会去,在这儿先‘打卡’吧。”镜头里,马大爷一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