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今天上午,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在京举行,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成在会上表示,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山西省立足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省情,针对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实际,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在京举行。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2014年共识别贫困村7993个、识别贫困人口329万;2018年底,山西省贫困村减少到918个,贫困人口减少到25.5万。4年多时间,山西省7000余个贫困村、300余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
山西省剩余17个贫困县22万人口今年摘帽脱贫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王成介绍,全省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山西煤多水少、山多绿少,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森林面积4815万亩,森林覆盖率20.5%,低于全国的22.96%,低于周边的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王成表示,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山西省全省共识别贫困村799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3%,识别贫困人口329万、贫困发生率13.6%。2018年底,全省有41个县脱贫摘帽,贫困村减少到918个,贫困人口减少到25.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50元、年均增长13%。
2019年山西省着力推动剩余17个贫困县摘帽,800个贫困村退出,22万人口脱贫。
打造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带动贫困群众融入新产业
会上,王成分享了山西省脱贫攻坚经验。他表示,山西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协同增绿增收。因地制宜统筹农林牧果菜药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有机旱作农业,以绿色发展的观念统筹生态、生产和生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农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围绕黄河之魂、长城博览、大美太行三大品牌打造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确定右玉县、左权县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带动贫困群众融入新产业新业态。
同时,实施太行、吕梁“两山”生态修复和以汾河为重点的主要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颁行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和农村扶贫开发三个条例,为生态脱贫互促双赢提供法制保障。
实施林业生态扶贫“五大项目” 贫困人口实现多元增收
山西省岚县会里村贫困户贾引民过去每年起早贪黑、风里雨里,辛勤劳作一年,打不了多少粮,挣不了几个钱。这几年,村里退耕还林,自家的承包地入股造林扶贫合作社,老贾既栽树又护林,一个月就挣3000多元,年过半百娶了媳妇成了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王成介绍,山西省联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促进多元增收。
王成现场分享的一组数据将山西省“五大项目”的成绩呈现。2016年以来累计退耕还林420万亩,每亩投入2300元,其中1500元奖补给退耕户,800元用于造林,惠及16.6万贫困户,户均增收4065元;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782万亩,65%以上任务安排到贫困县,每亩补助800元。通过森林管护,吸纳贫困劳动力2.83万人,人均年收入6500元。生产经营让山西省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亩均增产30%,带动14.1万贫困户年均增收500元。
脱贫攻坚,离不开群众自身的积极参与,山西省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脱贫。据悉,目前,山西省全省已组建3386个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使贫困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
贫困户入股分红参与经营 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王成还提到,近年来,山西省坚持以改革促增绿、增绿促增收,把贫困户精准嵌入到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落实集体公益林管护权,推进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管理,其生态效益补偿和经营收益仍归林农所有;另一方面放活集体经济林经营权,探索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发展林业新型经营主体8816个,支持贫困户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财政补助资金等入股发展林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林农变股东、权益变收益,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
“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生态扶贫,有效促进了山西脱贫攻坚。”王成表示。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军
原标题:山西省:7000余贫困村摘帽 3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