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成绩
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营商环境总体得分77.9分,比去年上升4.26分。报告显示,中国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表明我国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经得起市场主体和国际社会的检验,中国充满自信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和宣介“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最新成果。世界银行在中国评估的样本城市为北京和上海,权重分别为45%和55%。上海作为样本城市之一,得分77.7分,比去年提升3.7分,超过法国、葡萄牙、荷兰等部分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水平。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两年来,上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府流程再造为抓手,以增强企业获得感为标准,研究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形成了上海营商环境改革2.0版方案。在政策落实上,上海市对标国际标准、狠抓落实,确保市场主体受益;在实施保障上,上海市定期调度,广泛宣传,充分扩大改革成效。在此基础上,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做法具有借鉴学习的价值,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位推动、上下协同。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以开放促改革,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先进经验,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建立了市级改革协调推进机制和全市营商环境专班,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就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项重大问题开展深化研究,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区还建立相关工作推进机制,深度契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强区域内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借鉴,强化区域市场监管联动,增强市场活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对标世行,狠抓落实。上海充分吸收去年世界银行给出的政策建议,聚焦世行评价指标领域,先后出台88项改革政策,切实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增强企业获得感。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跨境贸易、纳税等以地方事权为主的指标领域中,企业办事时间和手续环节实现大幅压减。对获得信贷、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保护中小投资者等指标,上海市积极争取国家主管部门支持,在国内率先展开改革试点,主动研究并配合相关改革推进。在全面落实改革任务的基础上,上海市又根据督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推出20项短小精干、务实管用的深化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扩大企业受益面。
三是定期调度,广泛宣传。上海市建立了市级常态化调度机制,定期听取改革任务清单落实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推进改革政策落地。结合上海市营商环境改革重要节点,各部门、各区在全市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培训,不断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宣传推广工作,精准推送政策,提高政策可及性和覆盖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评选及典型案例宣传,发布上海营商环境白皮书。加强与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排名指标编制机构的沟通交流,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三、亮眼指标与改革举措
在最新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多个指标排名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上海市各项改革措施和成效功不可没。其中,上海市针对办理施工许可、跨境贸易和获得用电进行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改革,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我国办理施工许可指标提升了88位至第33位,是进步最大的指标。作为样本城市,上海市的办理施工许可指标得分从66.7分上升至77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上海市在施工许可、取水排水、安全质量监管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改革措施。一是精简流程,分类审批,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分类审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名单,对于环境影响小、风险可控的项目免于环评备案;二是减少时间,上海市水务局进一步优化供排水环节审批服务,将供排水环节优化为两个环节,明确压缩办理时限,使供排水报装时间由49天压缩至6天;三是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工程质量差别化监督检查体系,并提高了对施工审图专业人员、现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提升服务专业水平。
中国跨境贸易排名提升9位至第56位。上海市跨境贸易指标由83.9分上升至87.2分。上海港已推出50多项具体的改革措施,简化手续,缩减时间,减少收费,切实为企业增效减负,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且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推行“提前申报”作业,对出口货物实行“提前申报、运抵验放”通关模式,实现上海港区“提前申报”全覆盖;对进口货物,鼓励企业在确认舱单传输后、货物抵港前,向海关申报进口报关单,办理相应手续,减少了企业申报流程和时间。二是简化单证办理手续,企业申报时全面实施电子委托,简化进出口申报材料,并进一步推行集装箱设备交接单和提货单无纸化流转。三是规范降低口岸费用,落实货物港务费降15%、保安费降20%的政策,推动港口企业进一步降低搬移费10%,并规范港口及其相关单位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
我国在获得电力指标上也实现了稳中有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2名。上海市获得用电指标由92分上升至95.4分,助力获得用电指标成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领先的领域。过去一年中,上海市重点关注小微企业办电需求,从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和提升供电可靠性及电费透明度等多方面推出16项具体改革措施。在环节上将客户办电压减至“申请签约”和“施工用电”两个环节,在费用上免去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接电的全部投资成本,同时加快电力物联网和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达到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四、对长三角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启示
长三角区域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区,具有发展潜力巨大、战略地位突出的重要特点。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
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可以学习和借鉴上海经验,推动优化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集中落实、系统集成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上海敢于啃改革的“硬骨头”、敢于趟改革的“深水区”,在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全国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可学习、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开放,标杆学习。上海市在世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得分情况逐年提高,得益于上海市坚持开放促发展,始终以“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目标,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学习借鉴国内外改革经验。长三角地区可以参照上海改革举措,对标最佳实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长三角地区城市应加强与上海以及其他国际先进经济体间交流合作,学经验找差距,梳理关键问题清单和工作台账,并围绕这些着力点切实推进具体的整改措施,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活力,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
二是发展导向,分步实施。上海市经过两轮营商环境对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即将推出。改革工作突出企业问题导向和政府转型,打破行政部门壁垒,全面优化政府服务。探索并推广实施“证照分离”,“准入不准营”难题逐步解决;推出投资建设审批事项“四个集中一次办成”改革,企业办理建筑许可审批时间和环节大幅缩减;建设高标准“通关+物流”全程可视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货物时间和成本大幅下降;推出办事大厅“综合窗口”全面提升了政务大厅窗口服务效率。把握市场主体的核心诉求和关键需求,以优化服务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企业满意为标准,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投资者营造规范、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可信赖的营商环境,也为长三角区域城市“放管服”工作提供了上海经验。
三是以评促改,辐射联动。改善营商环境根本上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厘清二者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之举,消除地区间市场壁垒,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破除影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高质量一体化的机制建设和配套政策,大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上海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和“证照分离”改革领域探索,推动了营商环境系统性提升;推行“一网通办”,提升政府服务效率。针对政府如何积极作为提升企业营商环境便利度,形成了30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这些改革举措如果在长三角地区落地和联动,可以发挥辐射效应。
同时建议长三角城市群选择若干样本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工作,主动对接,主动对标,借鉴学习。“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客观指标和市场主体感知度,评价“放管服”改革的精准度、落地率和覆盖面。聚焦长三角一体化营商环境视角,在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办理破产等指标先行先试,考量监管目标实现过程的效率和复杂程度。评价指标有助于明确长三角城市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和对标自身优劣势,也有助于衡量长三角城市营商环境改进成效,加大企业投资信心,吸引外商投资和增强企业活力。坚持以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着力解决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原标题:智库解读|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实践对长三角地区的启示
(本文执笔人单位:季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马晓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誉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邸昊然,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