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有关
来自德国、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信息处理发生在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回路内,突触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人们记忆事物,或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利用突触可塑性可以操纵这些神经回路,该过程中某些突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或减弱,具体取决于神经元的活动。
研究负责人之一、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的杰内特·可塔尔斯基解释说:“模拟可塑性机制对于理解某些由分子计算产生的高级现象,例如学习和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计算生物学》杂志上。
●膀胱肿瘤免疫逃逸“帮凶”被发现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乐博士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多,对73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中分泌的白介素IL22细胞,在诱导抗肿瘤免疫障碍与辅助化疗抵抗性中发挥重要“坏”作用。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癌症杂志》上。
研究团队认为,IL22分泌细胞高浸润肿瘤患者更易响应免疫检查点PD-1的阻断治疗,且对IL22阻断后,可重新激活患者的“好细胞”效应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使肿瘤细胞凋亡。
●新基因疗法有助延长早衰病人寿命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和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米兰分子肿瘤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说,对患者细胞的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可以改善早衰症病人的状况,延长他们的寿命。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早衰症儿童的细胞样本后发现,这些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功能受损,并聚集了一些与端粒相关的非编码核糖核酸(RNA)。而在小鼠实验中,对患有早衰症的小鼠使用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后,研究人员将小鼠的最高寿命和平均寿命分别提高了44%和24%。
●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数据库建立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新近建立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数据库(PGG.SNV),收集了超过20万个基因组,涵盖800多个现存人类族群和来源于古DNA研究的100多个已消亡人类族群。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上。
科研人员认为由西方学者主导的gnomAD数据库未能很好地代表人类族群的多样性,近一半的基因组来自西方人群,非洲人群的基因组仅占9%,缺乏代表性亚洲人群的数据。当研究对象为特定的亚洲人群时,gnomAD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卢茜
原标题:晨读丨美好的11月28日,从关注健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