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赋能科技兴蒙谋发展
国电投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万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是全球陆上单体规模最大风电项目;全球首个5G无人驾驶矿用车在白云鄂博投入运行……这一件件喜事儿,是内蒙古2019年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
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关键靠创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重点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生态环境、农牧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奔涌向前的澎湃动力,是内蒙古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面对当前形势,自治区为激发科技创新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谋篇布局:
——要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创新联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
——要坚持突出特色搞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用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努力取得引领性创新成果。
——要坚持抓住关键搞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人才发现、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自治区人大代表、内蒙古云科数据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景伟说,去年公司整合自治区信息化中小企业成立了产业协会,下一步能和国际大型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数据整合助力内蒙古智能制造和产业发展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清洁能源是内蒙古最大的优势,我们一定要通过内蒙古新能源的应用在全国做一个排头兵。”自治区政协委员、包头市汉诺威公司总裁栗世芳说。
近年,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在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研制成功数十种稀土着色剂应用产品,解决了稀土钢两大产业化技术难题并在包钢进行了规模化生产示范。
去年国庆前,兴安盟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上传来好消息,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种植的耐盐碱水稻3个地块平均亩产达到508.8公斤。
去年,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实现转化,建成了目前代表该领域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内蒙古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了自治区首个超算中心,建成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引领,展现内蒙古硬核实力。
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是内蒙古科学规划、长期投入结出的果实。
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推动战略研究、重点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自治区政府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签订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合作协议》,建立了每年联合培养10名青年学者的稳定合作机制。48位中科院院士受邀来内蒙古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入站院士专家团队411人,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1项,累计攻关解决技术难题60项。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支持47个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着力打造开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催生了一批科技成果。为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治区设立了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设立科技协同创新基金8亿元,投入1.1亿元设立科技成果融资风险补偿金。
推动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创新,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自治区人大代表、伊利集团乳业技术研究院对外项目部科学研究经理赵子夫说,伊利集团正在建设一个绿色、智慧、数字化、国际化的智慧健康谷,企业将充分发挥优势,创新发展方式,打造世界一流乳业企业。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吴葵生说,高新技术企业的春天来了,建议自治区政府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切实有效地提高自治区高校基础教育及基础研发的能力,着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回望2019年,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既有量的飞跃,也有质的提升。
2019年1月到11月,全区登记技术交易合同905项,同比增长127.4%。自治区共组织认定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76家,总数达到460家。内蒙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752家,营业收入达到3875亿元。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一步一个脚印的背后,既有内蒙古速度,也有内蒙古智慧,折射出自治区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的面貌,也见证着自治区科技工作者们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内蒙古科技创新阔步前行的铿锵足音。在千里冰封的祖国北疆,我们感受着科技创新的时代交响。(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丹 及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