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内蒙古 » 正文

全球报道:内蒙古守住农牧区“最后一公里” 从“泡面书记”到82岁老党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8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内蒙古守住农牧区“最后一公里”:从“泡面书记”到82岁老党员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8日电 题:内蒙古守住农牧区“最后一公

原标题:内蒙古守住农牧区“最后一公里”:从“泡面书记”到82岁老党员

中新网和浩特2月8日电 题:内蒙古守住农牧区“最后一公里”:从“泡面书记”到82岁老党员

作者 张玮 康宁 侯玉鹏

2月8日是元宵节,早上6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旗哈拉黑社区书记袁世瑛悄悄起床,粗略洗把脸,蹑手蹑脚出门……这样的早起她已经坚持了近半个月。

立春后的中国北疆内蒙古寒意还未退却。来到寒冷的办公室,袁世瑛泡了一碗热腾腾的泡面,打开电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泡面书记”袁世瑛。 受访者供图

1989年出生的袁世瑛,从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后,便马不停蹄地召回还在休假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开始了紧张的返乡人员排查工作。

哈拉黑社区共有居民808户,社区的3名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抢时间就是抢生命。”袁世瑛告诉记者。

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袁世瑛为了节省时间,这几天一日三餐都用泡面来解决,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泡面书记”。

内蒙古地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当前还正处于过年和农闲时节,走亲访友、串门聚会的活动比较多,感染的风险也会变高。守住农牧区“最后一公里”的重担便落在苏木(乡)、嘎查(村)、社区基层工作者的肩上。

从武汉返乡回来的张凯告诉记者:“我们一家从武汉回家过年,回来变成了重点监测对象。居家隔离期间,袁书记就成了我们家的采购员和清洁员。”

“袁书记现在是我们家的多啦A梦,什么都能给我们‘变’出来。”张凯没有因为隔离观察而焦虑,他开玩笑道,“买肉、送菜,消毒杀菌、量体温,这是袁书记每天来我家的规定动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刘化龙和女儿在疫情防控一线吃工作餐。 受访者供图 

袁世瑛说:“这场战‘疫’不打完,我们决不收兵!”

“我郑重宣誓,自愿加入疫情防控救治应急小分队,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大兴安岭南麓的鄂伦春自治旗克一河镇,原交警队民警刘化龙带着两个女儿主动请缨“防守”林区“最后一公里”。

自新冠肺炎防疫工作开展以来,66岁的刘化龙就驻扎在克一河林政检查站,为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打水、送饭,保障一线检查人员的后勤。

他的大女儿刘霞负责在林政检查站为来回过往车辆人员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小女儿刘娜则驻守克一河镇火车站,负责下车旅客信息登记和体温测量工作。

刘化龙说:“林区偏远,这道防线要出问题,就麻烦了。我们必须守好中国的‘北大门’。”

“在这儿守着,我心里踏实。”通辽市开鲁县北关村,82岁的老党员单凤明身着志愿者红马甲,守在疫情防控监测点上。

单凤明说,农村牧区的隔离条件、医疗条件和救治能力都十分有限,很多地方缺医少药,一旦出现疫情,救治的难度也会更大。

24小时三班倒,面对高密度的疫情防控工作排班,单凤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就守好我这个村儿。”

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官方表示,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疫情防控整体形势平稳,但受医疗卫生条件、返乡农民工和学生流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牧区仍是最薄弱的地方。(完)

【编辑:郭泽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