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武汉疫情扑朔迷离,何时终了
在湖北省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牵动了无数华人学者的目光。他们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也通过《知识分子》平台提供专业意见,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日前,著名流行病学专家、牛津大学终身教授陈铮鸣接受了《知识分子》访谈,对当前疫情现状、发展趋势、疫情何时解除,如何解除以及所需依据的流行病学证据等众多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了阐释。
《知识分子》:这次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与2003年发生的非典相比,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陈铮鸣:首先罪魁祸首都是冠状病毒,经由动物传人并演变成人传人的的重大突发性疫情。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新冠病毒感染后,死亡率水平明显低于非典(但仍显著高于流感)。此外,儿童和青少年患病的风险较低,可能与免疫力强有关。但此次疫情发展更为迅猛,波及范围更广,已被世卫组织列为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疫情迅速扩散的原因显然和春节期间人员大量流动有关。同时,新冠病毒更为诡异狡猾,传染风险更难以防控。除通过飞沫传播外,目前发现新冠病毒也可能存在通过密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而感染非典后,病人很快会出现发热等症状,出现症状后才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因此通过测体温就可以有效排查感染对象。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明显发热和其他呼吸道症状的比例并不高,在感染潜伏期也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具有更大的隐匿性。另外,无症状感染者也存在一定传染性。这些都对疫情的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知识分子》:武汉采取封城措施是否过于极端?为何封城十几天后,疫情还在进一步蔓延,何时会出现大家期盼的拐点?
陈铮鸣:疫情早期,由于把控不当,失去了有效遏止疫情发展的最佳时间窗口。为防止疫情的全面蔓延和失控,只有采取封城这样的极端措施。这虽属无奈之举 ,但亡羊补牢,希望仍为时未晚,否则后果更不堪设想。
目前疫情还在发展,从时间上讲,也属预料之中。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急刹车,火车还会行驶一段距离后才能完全停下来。另一方面,对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和现阶段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尤其是在武汉地区,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还难以精准把控疫情的发展趋势。但只要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疫情一定会得到缓解并出现拐点,对此应该有信心。
由于各地疫情严重程度不同,拐点出现的时间和疫情下降速度也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目前除武汉外,许多地区也采取了半封城(包括小区封闭式管理)的措施,以便更快更彻底地切断传播途径。预料这些地区的疫情很快会出现明显缓解的趋势。而武汉及周边地区的疫情重灾区,形势仍然严峻,拐点何时出现,目前尚难以准确判断,但只要不松懈,定会出现转机。
《知识分子》:为何武汉地区患者的死亡率水平和其他地区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
陈铮鸣:从截至2月7日公布的数据看,武汉的确诊人数占全国的1/3,但死亡数占全国的3/4,粗死亡率水平达到4%,是湖北其他地区的3倍、全国其他地区的20倍。造成死亡率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不同地区患者年龄构成,诊疗条件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差异等。
作为疫区,武汉地区的感染者中,包括相当比例的中、老年人,而武汉之外的感染者,可能以在武汉工作/学习春节返乡的年轻人居多,年龄构成不同,两者预后自然会有明显差异。此外,在排除了年龄等因素之外,武汉地区的患者重症比例可能更高,再加之由于短期内出现了大量感染者,医疗系统不堪重负,许多重症病人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治,更增加了死亡风险。另一方面,许多轻症患者可能采取居家隔离治疗,导致漏报,使得目前武汉地区的死亡率水平更多反映了重症病人的死亡风险,而其他地区更真实地反映了全感染人群的死亡风险水平。近期,武汉地区患者的死亡率水平已有所下降,预计未来数周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既有医疗状况改善对死亡率的直接影响,也有大量轻症患者逐步得到确诊并纳入到数据统计中的间接影响。
《知识分子》:现在每天通报的感染人数,如有漏报,主要是什么原因,感染人数低估的比例可能会有多大?
陈铮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武汉以外地区漏报的可能性应该很小。而武汉情况不同,由于是疫情重灾区,医疗和疾控系统超载运行,封城后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非人为因素所致的病例漏报,在所难免。漏报的病例主要应该包括: a) 未去医院就诊的轻症患者; b) 医院就诊后无法收治入院的患者; c) 已收治入院,但无法及时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患者; d) 临床诊断明确,但病毒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的患者。除此此外,还可能存在相当数量的无症状性感染者,这也将显著低估疫情的严重性。
要了解武汉地区真实的感染率,除了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预测外,也可利用现有公开的数据进行推算。据报道,在对一千余名各国撤侨者所作的病毒核酸检测发现,感染率约为1.5%。同样,从浙江温州春节期间来自武汉地区的人数和感染率水平估算,也可得出大致相似的结果。此外,通过对比武汉与湖北以外地区感染者中的死亡率水平的巨大差异,也可大致推导出武汉地区实际感染人数的低估程度。如按1.0%-1.5%的感染率推算,武汉地区的实际感染人数已接近或超过六位数,远远超过目前报告的人数。这也和近期香港学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所预测的结果相似。
当然,这都属于间接推算,需要尽快在武汉地区开展现场血清、咽拭子采样或临床检查等流行病学调查加以确认,这对最终打贏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歼灭战至关重要。武汉成功,中国有望在数月内解除疫情;武汉若失败,则抗新冠病毒,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持久战。
《知识分子》:如何能准确掌握武汉地区真实的感染人数?
陈铮鸣:目前漏诊的主要是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性感染者。要准确估算人群中的漏诊率,一方面要尽量扩大诊治覆盖面,包括统一鉴别、收治和隔离轻症患者,另外也要派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定点的或随机抽样的现场血清、咽拭子采样或临床检查等流行病学调查,并统一进行病毒核酸或相关检测。只有准确摸清疫情和流行特征,才能不打糊涂战,并有的放矢地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包括后期疫情解除的各项预案)。
《知识分子》:目前已有许多预测模型报告了疫情未来趋势,不知这类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参考价值?预测的理论依据为何?
陈铮鸣:对于各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因为建模需要特定参数和徦设条件,在疫情状况尚不完全明了,或实施大强度的干预措施后,许多参数的估算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在疫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应根据收集的数据,定期调整预测模型,以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判断一个病毒传染性强弱以及流行趋势,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基本再生数(R0),即在病毒自然传播情况下(假设无干预,所有人都缺乏免疫力),一个感染者所能传染的人数。如隔离患者,会有效降低R0值。如果R0<1,表示疫情得到控制,将会逐渐消失;若R0=1,则疫情会持续;若R0>1,则疫情会进一步发展蔓延,R0值愈大,疫情将越难以控制,直到人群中有相当部分的人都因感染而产生了免疫力,疫情才会逐步自然消亡。
既往冠状病毒导致的大规模疫情暴发中,R0值的范围介于2.0-4.9之间。如疫情初始R0值为4.0,则必须通过隔离等各种防控措施阻断75%左右的病毒传播,才能防止疫情持续增长。2003年的非典,疫情最初暴发期的R0值为2.9,在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防控和隔离措施后,R0值很快降至0.4。对此次新冠病毒所致的疫情,目前国内外研究团队所报告的R0值不尽相同,有的为2.0,有的估算高达6.0,目前比较公认的R0值约为2.7,提示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每六天左右,感染人数即可翻番。
《知识分子》:目前每天发布的疫情报告是否完整,还应涵盖哪些更具体的信息?
陈铮鸣:要准确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信息的透明度和民众对疫情控制的信心,国家权威疾控机构应借鉴国际先进案例,定期发布权威疫情通报。
除了通报各地发病、死亡和出院人数外,还应根据常规传染病登记报告卡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所采集的数据,提供一些更为详细的疫情分析和专业点评。如按地区和年龄别分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环比发病、死亡和治愈率变化情况,以及反映临床诊疗情况的相关分析(如就诊率、住院率,住院周期、确诊与拟似病例比例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案例,解读疫情发生发展的特征和个体及社区防控措施。对于感染潜伏期、发病的聚集性、病毒变异以及新的治疗进展等问题,也要定期予以通报。除网络外,专业机构还应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解读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
只有真正做到信息公开和透明,才能消除和减少民众的顾虑和恐慌情绪的产生。
《知识分子》:目前民众、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很焦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了,什么时候疫情可以完全解除,如何解除?这个问题很快就会提出来。
陈铮鸣:在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疫情流行后,后期疫情如何解除所面临的问题和时间节点的把控并非易事,应谨慎对待。如若处理不当,或判断失误,有可能会导致疫情死灰复燃,功亏一篑。反之,若过于谨慎和保守,也可能对经济和民生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政府决策部门应尽早组织专业人员提前制定相关预案和技术流程,并提前和社会各界广泛沟通,达成共识,以取得积极配合。疫情解除预案的制定,应该遵循科学和循证决策的原则,在确保风险最小化和可控的前提下,同时考虑对经济和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根据疫情轻重,疫情警报的解除可以考虑分地区、分阶段逐步实施。从地区上讲,首先考虑的是湖北省以外疫情相对较轻的地区。如果疫情控制到位,又没有新的输入性病例和大范围社区感染,疫情可能较早就可以解除(但仍需严格管控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员流动);其次是湖北省非疫情重灾区;最后是武汉及周边的疫情重灾地区。对疫情重灾区,可采用交通灯管制车流的模式,分绿、黄、红三个级别,逐片进行排查,达到预定目标后,才解除疫情。
《知识分子》:全面解除疫情有何具体标准?
陈铮鸣:从流行病学角度,判定一次重大疫情彻底结束的一个通用标准,就是在最后一个确诊的病例痊愈出院后,在病毒感染最长潜伏期的两个周期内没有再出现任何新发病例。就本次新冠肺炎而言,如果潜伏期最长是十五天,那么最后一个病例出院一个月后没有新发病例的出现,才能算本次疫情完全结束。
当然,也不能排除在疫情末期仍会断断续续出现零星的散发病例,使得疫情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无法全面解除,对此,也要作充分准备。即使疫情能全面解除,也不能掉以轻心,在随后的半年内,应全力强化疫情的监测工作,以避免死灰复燃。
《知识分子》:你长期从事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慢性病控制相比,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是否难度更大?
陈铮鸣:传染病的最大特点就是会传染,如果防控不当,疫情可快速蔓延,在短时间内对公众健康及经济和民生造成巨大损失和影响。但传染病病因单一,如防控措施及时而到位,可以立竿见影。如果能研制出疫苗,广泛接种,也可以有效预防疫情的发生。人类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抗传染病的经验,并成功地消灭和有效控制了无数种常见传染病(如天花、脊灰)。
与传染病不同,大多数的慢性病(如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肿瘤等)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病因复杂,发病过程缓慢、隐匿性大,因而防控难度更大。如吸烟可致二十多种疾病,在中国每年导致一百余万人死亡。然而,由于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并非立竿见影,更像是“慢性自杀”,和疾病的因果关联也不像传染病那样来的直观明了,因而并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此次疫情的发生,希望全社会更关注健康,关爱动物,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