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温州急救医生的24小时 一天洗7次澡 角落里睡觉
中新网温州2月10日电(记者 潘沁文 见习记者 周悦磊 通讯员 夏忠信)新冠肺炎席卷全国,浙江温州成湖北省外首当其冲的疫情重镇。
自疫情发生后,温州市急救中心成立四支传染病转运队伍,专门调配三辆负压救护车,作为当地新冠肺炎确诊、疑似和发热患者的转运车辆。
对于急救医生而言,参与转运工作以来,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没有“早中晚”的区分。时间的刻度全由“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三个阶段组成。他们的24小时里,每时每刻都留下了奋战的足迹。
连续转运11位发热病人,他坐在角落睡着了
2月3日凌晨1点多,温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林金平,已经接连转运了11位发热病人。
此时的他,刚结束上一趟任务,正靠在单位大厅的角落,趁着急救车需要消毒的一点空隙,休息一下。
“我本来就想坐靠一下,哪知道一坐下就睡着了。”林金平笑着说,而这一幕正好被同事用手机偷偷拍下。10分钟不到,急救车消毒完毕,他又起来去转运下一位发热病人。
接到通知前去隔离点、接病人上救护车、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必要时上吸氧设备,把他们送到发热门诊或是定点收治医院……一天中,林金平反复做着上述工作。对他而言,这些工作不是重复。每接到一次通知,每转运一位病人,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需全力以赴,慎之又慎。
“一旦开始转运,基本上是一个接一个,当中没什么空隙的。”林金平说,“想上厕所也要一直憋着。有一次,从晚上6点多一直憋到了10点多。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抓住几十秒的空隙,才匆匆忙忙上了趟厕所。吃饭也是,见缝插针地吃两口。”
为了让工作方便,林金平还特意剪了个板寸头型。由于防护镜和口罩压得皮肤太久,持续缺血、缺氧导致了脸上的轻度压疮。对于这些,他满不在乎地说:“痕迹过几天就下去了,不少同事都是这样。”
连续上班28天守住救护车的“大脑中枢”
温州市急救中心医务科科长张盖,在此次抗疫战中负责抗疫转运的协调工作:联系医院和指挥调度中心,沟通衔接好任务,合理安排人员转运等。看似都是“协调”的活,可一点也不轻松。
从1月13日至今,张盖从未休息过1天。每天早上8点,他便准时来到单位,检查物资设备、做好交接工作。三四辆救护车同时出车,他拿着对讲机多头联系——去哪里接,送去哪里,相应地点物资是否准备妥当……
此外,提前去定点收治医院踩点,为急救医生们制定完善交接流程方案也是张盖的工作内容。2月6日,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开始收治病人,他提前去踩点,脑中模拟着病人送到医院前后出现的种种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制定好流程与应急预案,再交予应急医生们。
自从疫情发生之后,温州市急救中心密集接到许多市民的咨询电话。接线员解答不了的问题,还需要张盖去回答。因此,值班室经常会出现这个画面:张盖左手拿着对讲机,右手拿着座机。一边协调救护车相关事宜,一边为市民答疑解惑。
比起对讲机和座机,张盖的手机用的最少。“但是,自从1月17日转运第一位确诊病人开始,我手机套餐里的每月免费通话时间竟然没几天就用光了。”他笑着说,“之前从没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几天,往往正通着一个电话,其间又有三四个电话进来了。”
在单位连续奋战近一个月的张盖,提到家人时,语气变得缓慢,“前些天女儿生病了,我忙得没空回去,孩子只好一直托老人和妻子在照顾,好在家里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他在转运一位10岁确诊病人时哭了
自疫情发生后,温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金浩出车次数最多。截至目前,他已转运确诊和发热病人三十余位。
工作日,他往往要从早上8点忙到次日凌晨,长时间处于连轴转的状态。接到指令时,他都得马上进入状态,做好个人防护,到指定隔离医院接送病人。
将病人接到车上后,除了按流程进行必要的措施外,金浩更多是在安抚病人。2月5日晚上11点,他接到指令去温州市区某酒店转运一位确诊病人。来到酒店,他才发现病人是个10岁的小男孩。这位小男孩的父亲已确诊,母亲也因有症状正在被隔离,此时的小男孩孤身一人。
当金浩看到他时,竟不自觉流下了眼泪。“他看起来还很懵懂,没有恐慌,像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金浩说,“去医院的路上,我就和他聊家常,像是在哪读书,过年前去过哪玩之类的话题。”
将小男孩送下车前,金浩拍了一下小男孩的肩,和他击了个掌。“就当是为他加油打气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