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城市 » 正文

全球报道:绿色发展理念让常青树变成“摇钱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09  来源:cctv
核心提示:原标题:绿色发展理念让常青树变成“摇钱树”作者: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原标题:绿色发展理念让常青树变成“摇钱树”

作者: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张小飞;西南石油大学学工部辅导员 张馨艺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沿着绿堤、福堤,查看湿地保护情况,观摩特色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体验绿色发展理念为杭州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巨大成就。余村的变化和西溪湿地的建设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上的成功实践,是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环境优势与社会治理优势相互转化的生动体现。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美丽乡村在余村村变成现实

在发展乡村经济的过程中,余村人充分利用村域范围内拥有的石灰岩资源,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等,使集体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因矿山开采而引起的环境污染,村民在发展中尝到了牺牲环境的苦头。在认真审思自己的发展模式以后,余村人决定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还村民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时隔15年,余村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想引领下,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集体尝了甜头,农业有了奔头,村民有了盼头,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坚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使自然之美在西溪徇烂绽放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北,是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历史上,西溪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杭州市重要的名胜之地。清新的空气、旖旎的风景、曲径通幽的绿道和烟雨朦胧的意境才是湿地最珍贵的资源。然而,曾经一段时间的西溪湿地却是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城市建设对湿地的不断挤压使湿地满目疮痍,几乎散失了作为重要生态调节系统的功能。为了治理好湿地,杭州市专门制定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建设,西溪湿地终于成为了水草丰满,鸟语花香的“天堂绿肺”。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作为旅游资源与其它名胜不同,湿地之美贵在原生态,重在自然美,魂在水之灵。湿地作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的统一体,不仅是自然生态的调节系统,也是人类生活的绿色空间,在自然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山美水美的在杭州受世界瞩目

杭州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之城,一个创新活力之城,更是一个山美水美之城。山水人文之美为杭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为杭州更加靓丽的旅游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杭州考察时要求,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拓展,如何处理好人口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反思人与自然以及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破坏自然获得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坚持绿色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才能在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生产与生活之间实现平衡,让生态美变成城市美,让常青树变成摇钱树,让资源富变成百姓富,在推进大美杭州和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坚定前行,再创辉煌。

 编辑:谢博韬 责任编辑:王敬东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