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正文

全球报道:中国固体废物明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进口 海关高压打击走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28  来源:cctv
核心提示:这种东西,马上全面禁止进口!海关高压打击走私→日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公告称,自明年1月1日起,将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

这种东西,马上全面禁止进口!海关高压打击走私→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公告称,自明年1月1日起,将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全球最大的垃圾进口国,现在距离全面禁止固废进口已经没有几天了,这项工作推进得如何?

山东青岛:最后几批进口固废陆续到港

图片

山东青岛黄岛口岸的固体废物查验场地的废纸,是最后进境的几批固体废物中的一部分。来自美国的废瓦楞纸,其中夹杂着少量的塑料和海绵。这些废纸在下船之后已经进行了熏蒸和消杀工作,没有刺鼻的味道,闻起来像使用过的旧快递箱。从明年1月1日起,我国就会禁止这些固体废物的进口。

其实,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三年多的时间,伴随固废改革推进,企业也在做转型准备。

图片

青岛海关商品检验处副处长雒书鸿:废塑料是第一批禁止入境的,后来又逐步禁止了废纤维、废五金等商品的进口。目前,黄岛口岸的固废进口已经从2017年的251万吨每年,降到了目前的30多万吨每年。

图片

山东省潍坊市某造纸厂物流管理部部长刘江海:前年我们公司进40多万吨,去年进30几万吨,今年进14万吨,逐年降低。我们主要通过国内废纸和部分进口再生纸浆来补足缺口。

随着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方案的逐渐落实,我国固体废物的进口量也逐年下降,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今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为718万吨,同比减少了41%。业内专家表示,固体废物进口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定的再生资源,但对生物安全的威胁,对环境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

图片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秘书长崔燕:以前每年进口2000多万吨到3000万吨废纸的量,它夹杂的其它杂质大概30万吨,相当于是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的生活垃圾。

空箱藏旧衣宁波海关查获19.68吨走私“洋垃圾”

尽管有法律层面的严令禁止和有关部门的强力整治,但“洋垃圾”漂洋过海而来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有些不法分子甚至铤而走险、明知故犯,将“洋垃圾”走私入境。

近日,宁波海关在监管一辆装载进境空箱的集卡车时,称重系统发出超重报警。

图片

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驻临港办事处场站监管科副科长何旦皓:提示这辆卡车的重量达到35.78吨,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核定的重量16.10吨,箱内夹带货物的嫌疑极大。

图片

海关随即实施开箱检查,发现原本应该空无一物的箱体内竟堆满了捆扎的废旧衣物,总重量达19.68吨

图片

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驻临港办事处场站监管科副科长何旦皓:塞满了用废纸箱草草捆扎包裹的大量货物,纸箱间隙还露出许多花色各异、污秽破损的布料,且散发出一股异味。

据了解,“空箱不空”本身就是一种逃避海关监管的涉嫌走私违法行为。“洋垃圾”走私手法五花八门。日前,天津某公司向天津新港海关申报自泰国进口1票聚甲醛塑料颗粒,共计3个集装箱,货物到港后,经查,该票货物夹藏着白色絮状物、彩色塑料机头料、白色不规则板片和连接件,走私分子明知破碎料属国家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情况下,仍制作报关合同发票、箱单等虚假外贸单据向海关申报。

图片

图片

海关总署缉私局缉私二处处长王巍:“洋垃圾”走私手法不断翻新,而且大多数以违报品名的方式企图蒙混过关,隐蔽性强、社会危害性大。下一步海关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有案就查,露头就打。

原标题:固体废物明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进口 海关高压打击走私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监制:柯成韵 本文编辑:张爽

【编辑:房家梁】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