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 步履铿锵
2020年全面依法治国大事记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全力推动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决胜之年,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
“七五”普法顺利完成
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召开,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完成
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举行
立法保障
民法典护航人民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张天培
“真的要小心,太危险了!”前不久,北方某地一位居民被楼上掉下的一块玻璃吓了一跳,赶紧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大风天,大家一定要小心楼上掉下东西。”高空坠物、抛物严重威胁生命安全。2020年3月,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高空坠物致人死亡案作出判决,判决坠物房屋业主承担70%赔偿责任,小区物业承担30%赔偿责任,引起社会热议。在现实生活中,高空抛物、宠物伤人、高铁霸座等违法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但经常面临权责不明等问题。
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7编,共1260个法条,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为公民的各种民事行为提供了指引和规范,也为司法机关提供全面、权威、系统的裁判规则。老百姓的权益从法律层面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我国的民法典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人格权、侵权责任单独成编,设定多元化权益救济措施,紧密围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权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法律制度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处处体现着“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价值追求。
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民法典的出台,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司法为民
打官司变得更便捷了
本报记者 徐 隽
“被告在外省,原告在自己家门口的法院就可以办理立案,不用跑到外省去,省时省力。”12月10日,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看到,当事人刘女士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便立上了案。今年,全国中级、基层法院和海事法院全面实现3类案件跨域立案服务,当事人在全国任何一家中级和基层法院都能享受与管辖法院同品质的立案服务。
不仅立案更便捷,在崇左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记者看到缴费、执行、信访等窗口一字排开,当事人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大量矛盾纠纷在立案时,法官会引导其通过调解解决。调解室里,专业的调解员正在释法说理、讲法讲情。达成一致的,当即请法官进行司法确认。“一站式”解纷,实现了“走进一个厅,官司全理清”。
今年以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国95%以上法院开通网上立案功能,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可立案”。全国98%的法院建立诉讼服务大厅,98%的法院运行诉讼服务网。全国3331家法院运行调解平台,平台入驻调解组织3.3万个,调解员11.9万名,累计汇聚调解案件743万件,调解成功率61%。“打官司变得更便捷了,公平正义来得更快了”是当事人普遍的感受。
“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法院充分运用‘一站式’建设成果,全面畅通网上服务渠道,为当事人提供立案、开庭、调解、送达等网上诉讼服务,及时定分止争。今年2月3日至7月3日,全国法院网上立案280万件、网上开庭44万次、网上调解12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46%、895%和291%。‘一站式’建设成果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说。
简政放权
“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红利
本报记者 金 歆
“三天就办好了开店需要的手续,真是太方便了!”前不久,上海一家商贸公司负责人孙琦拿着成功申领的开办便利店所需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满脸喜悦。之前孙琦新开一家店,需要先办理营业执照等好几张证照,现在多证合一,通过统一的受理窗口一起申请,办理时间大大缩减。
这得益于政府“简政放权”的深化。11月11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试点,选取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31个行业,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
“一业一证”改革正是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推行“简政放权”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推进,有效降低开办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证照分离”改革继续推开,“准入不准营”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超过40%,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减少1/3以上。
除了营商环境的优化,今年以来通过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红利。12月21日起,吉林省全面实行20项户籍业务“全省通办”,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11月28日,浙江省将老年人优待证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认定及保障金给付等与群众切身相关的38项县级审批服务权限赋予乡镇(街道),以便利百姓生活。
扫黑除恶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足
本报记者 倪 弋
11月18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江西抚州市中级法院对江西省宜黄县一起特大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主犯陈辉民依法执行死刑。
2004年以来,以陈辉民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100余人,在抚州市宜黄县长期为非作恶、称霸一方,严重破坏当地经济和社会秩序。该团伙采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90余起,造成6人死亡、3人重伤等严重后果。曾经不堪陈辉民团伙暴力威胁的陆先生,从整日提心吊胆,到如今欢欣鼓舞。“得知黑恶被除,我感觉人生都明朗了。”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是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成效的最好注解。
2018年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开展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大决策部署。过去近3年来,随着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对黑恶势力的强大攻势已经形成。一批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在当地横行多年的黑恶势力被扫除。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累计打掉涉黑组织3347个、涉恶犯罪集团10564个,专项斗争5824名目标逃犯到案5512人,到案率达94.6%。
“今年是扫黑除恶收官决胜之年,按照全国扫黑办统一部署安排,各地全面启动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黑财清底、伞网清除、行业清源‘六清’行动,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战。”全面扫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标题:2020年全面依法治国大事记:法治中国 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