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秦汉时期:中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秦汉-魏晋南北朝)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体系的建立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编撰《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外感病和杂病的诊治方法,提出了 六经辨证。
•书中记录了大量方剂,被誉为 “方剂之祖”。
•华佗与五禽戏:早期养生术的形成
•华佗(约145年-208年)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 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创立 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 隋唐时期:中医理论系统化与学术分科(隋唐-五代十国)
•孙思邈与《千金方》:全面整合中医理论
•孙思邈(581年-682年)编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涵盖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等科目,被称为 “药王”。
•提出了“凡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的医德观。
•王焘与《外台秘要》:药物学的发展
•王焘(670年-755年)编撰《外台秘要方》,收录大量药方,进一步推动了 中药学的发展。
5. 宋元时期:医学教育与官方医药体系建立(宋元)
•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宋朝设立 太医局,开创了官办医学院,系统化培养医生。
•出现了专门的 医学考试制度,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太平圣惠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的规范化
•《太平圣惠方》:系统整理中医方剂,为临床治疗提供规范化依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百姓提供廉价药物,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 政府药典。
6. 明清时期:中医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国际传播(明清)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药物学巨著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历经27年编撰《本草纲目》,收录1892种药物,成为中国古代最全面的药物学著作。
•吴又可与《温疫论》: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
•吴又可(1582年-1652年)提出“温病”概念,强调外感热病的流行性与传染性。
•中医传入海外:
•明清时期,中医随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 等对外贸易活动传播至东南亚、欧洲,促进了中医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