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中医文化的历史渊源
1. 远古时期:自然崇拜与医药萌芽(上古-夏商周)
•自然崇拜与巫医文化: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现象充满敬畏,认为疾病与自然神灵相关,因此产生了 巫医文化。
•巫医以祈祷、驱鬼、占卜等方式治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草药知识,为后来的中医奠定了基础。
•药食同源:
•《山海经》、甲骨文中记载了早期 药物应用 和 针灸雏形。
•神农氏传说尝百草,发现药物疗效,被视为中医药学的奠基者。
2. 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初步成型(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
•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系统阐述了 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因病机 等中医基础理论。
•提出 “天人合一” 的核心理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相通。
•扁鹊——望闻问切诊断法的创立者:
•扁鹊(约公元前407年-前310年)总结出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