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源网财经观察:2025年7月,新加坡再次站在全球数字资产监管前沿。随着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DTSP(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监管范围的明确、稳定币政策的完善以及Project Guardian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一亚洲金融中心正加速构建一套兼顾创新与合规的RWA(真实世界资产)监管生态。
从过去的试验性沙盒,到如今涵盖许可审批、风险分类、跨境适用的系统化框架,新加坡的RWA监管模式已具备“输出模板”的雏形。
RWA为何成为监管焦点?
RWA,即真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是将房地产、债券、艺术品、大宗商品等现实资产映射至区块链上,以实现碎片化持有、全球流动性与可编程金融服务。与加密货币相比,RWA更注重资产背书与合规交易,日益成为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平台的共识新桥梁。
2025年,新加坡RWA市场份额约占全球8.5%。相较于早期的房地产和基金项目,如今的重点已转向跨境债券、外汇结算与银行负债的代币化应用。由MAS主导的Project Guardian推动RWA从试点走向商业化,成为连接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路径。
监管体系全面升级:从“沙盒”到“硬规矩”
2025年6月以来,MAS陆续发布数项重磅更新,涵盖监管范围澄清、许可规则强化、消费者保护机制升级等关键内容,展现出“风险导向+监管前置”的治理逻辑。
首先,关于DTSP的监管范围,MAS在6月确认:凡服务新加坡客户的数字代币服务商(无论注册地)均需获得许可。这一规定将此前的“域内管理”扩展至“经济联系”,强化了跨境活动的管控逻辑。
其次,MAS在7月4日对9家机构进行反洗钱执法行动,明确表示AML(反洗钱)和CTF(打击恐怖融资)要求将作为发放或续发许可证的核心评估指标。若风控措施缺失,未来可能直接导致营运中止。
在稳定币监管方面,新加坡也于今年收紧框架,明确仅对锚定新加坡元或G10法币的SCS(单一货币支持稳定币)进行监管。所有合规发行方需建立储备资产隔离机制,接受偿付能力测试,且遵循PS-G03消费者保护指南。
更重要的是,MAS推行“经济功能测试”原则,用以识别代币的实际用途:支付或证券型代币需受监管,而纯技术型或治理代币则可获豁免。这一“功能归类”体系,也正在成为其他司法辖区仿效的对象。
Project Guardian与产业协同:监管与商业的双向驱动
在监管推动的同时,Project Guardian也作为产业协同的核心平台快速演进。2025年,Guardian Wholesale Network已完成多轮试点,包括银行负债代币化、基金份额链上发行及跨境支付结算机制等。
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ISDA与Ant International合作推出的代币化银行负债方案,在外汇清算与全球结算方面展示了可行性,标志着RWA正在从“模拟场景”迈向“金融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多个实操项目已实现初步落地。UBS推出的uMINT代币化货币基金,已获得监管批准进入二级市场;InvestaX与e-VCC平台合作的结构化基金Token化试点,也正在吸引东南亚机构资金关注。新加坡借此稳步向“合规化链上资产中心”演化。
企业与平台如何合规参与?
对意图进入新加坡市场的RWA平台、资产代币化企业或技术服务商而言,2025年的政策路径已相对清晰。
首先,企业应识别所提供的资产类别是否构成监管范畴。房地产或基金份额的代币化,可能触发证券与期货法(SFA)监管;稳定币或支付类Token则由支付服务法(PSA)覆盖;如具备资产托管、交易撮合、钱包服务等功能,则还可能需遵守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SMA)的多重要求。
其次,平台需具备完备的AML/KYC系统与风险申报机制,并向MAS提交包括技术说明、合规模型、审计流程等在内的许可申请材料。若为海外平台拟在新加坡拓展业务,则建议优先争取“项目沙盒”路径,以项目试点方式实现合规过渡。
此外,在税务与结构优化方面,应主动联系新加坡税务局(IRAS)咨询关于代币交易的印花税与消费税(GST)适用情形。部分RWA交易(如商品类或艺术品代币化)可能受特定条款影响,应根据资产类型定制策略。
风险与挑战:创新中的高标准监管
尽管新加坡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监管架构,但在RWA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主要挑战:
一是标准化滞后问题。当前市场上尚未形成统一的RWA代币技术规范与估值体系,不同平台之间难以实现互操作性,限制了流动性扩展。
二是税务与合规负担。较高的初始投入成本(包括许可证费用、合规团队建设、系统审计)对中小平台形成现实压力。
三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外部干扰。随着中美博弈、区域资本管制及制裁风险加剧,跨境RWA流动可能受限,这对依赖东南亚或中东资本的项目构成一定挑战。
四是泡沫风险。在缺乏成熟价格发现机制下,一些项目存在炒作嫌疑,长期来看可能扰乱整体市场信心。
展望:RWA制度范式的全球竞争,新加坡已领先一步
2025年下半年,MAS计划发布新一轮监管调整建议,或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保护与跨境资产追踪机制。可以预见,新加坡正以“机构化、可验证、可输出”的方式搭建全球数字资产的基础制度框架。
在全球RWA布局的竞赛中,新加坡并非以“宽松”为策略,而是凭借透明、精细、可复制的监管逻辑赢得先机。这不仅是对金融科技的战略押注,更是对制度输出能力的系统考验。
对企业而言,选择新加坡,不只是选择一个市场,更是在选择一个未来全球金融标准的起点。
出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智库联盟办公室
策划统筹:全球资源网国际运营中心
顾问支持:全息元宇宙联合会(总会)
微 信:QXYYZCEO
总策划部: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总会)
支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书画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