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宁10月16日电 (记者张志锋、洪林、王皓)谁贫困?为啥贫?眼下怎么扶?今后怎么办?青海省西宁市在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识别、区别帮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稳得住、争取富。西宁市大通县等3县均属贫困地区,近4年该市共减少贫困人口近20万。日前召开的西宁市委全会,再次向贫困的硬骨头宣战,力争在省内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扶贫的关键在精准,不能“撒胡椒面”。根据省委要求,西宁识别困难群众时,正在探索“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模式。找准困难人群,摸清致贫原因,西宁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因地制宜采取有区别的扶贫措施。该市还探索把扶贫线与农村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体系,为困难人群兜底。
“脱贫的真正主体是广大贫困群众,要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西宁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为此,西宁市量身打造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学会致富。湟源县隆和村是全省金融扶贫试点示范村,去年村民李钰仓通过政府担保获得扶贫贴息贷款,办起玉石加工厂,从农家打工仔“逆袭”成为小老板,带动19名农民就业,共同脱贫增收。
西宁市委、市政府强化党政干部对扶贫的责任意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等“地基建设”,将其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持续发力点。今年9月,西宁向全市331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任队长,完不成年度脱贫任务的,队伍不撤、干部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