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在多方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迈入“快车道”,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然而,阻碍三地间协同发展的因素亦不容忽视,研究机构发布的河北蓝皮书指出,河北承接京津人口疏解面临多重挑战,其中,能源与资源承载力是最大挑战。
能源与环境承载力是承接人口疏解最大挑战
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北蓝皮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称,承接北京市人口疏解,给河北省生态环境承载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报告指出,河北省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利用率过高,人均水资源长期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大气及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依然非常脆弱。河北省在这种资源环境背景下,要承接大量京津人口疏解,对人口承载、能源承载、土地承载、水资源承载等生态环境承载力来说,必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和重大的威胁。
河北户籍“含金量”低
河北户籍“含金量”低是承接人口疏解的重要障碍。报告指出,河北户籍承载的公共服务与北京户籍相比,相差悬殊:教育方面,北京户籍考生高考一本录取率是24.33%,河北户籍考生只有9.03%;医疗资源方面,河北总人口是北京的3倍多,但河北的三级医院比北京还少7家,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较少。据统计,北京三级医院的外地患者中河北患者最多,占1/4。此外,河北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北京低不少。
报告认为,在户籍资源极度不均衡的条件下,北京人口疏解必然面临严峻的户籍阻碍。
行政资源致京津冀三地人才质量和数量极度不均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河北蓝皮书指出,由于京津冀行政资源水平不同,三地在人才分布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呈现极度不均衡的状态。
报告称,当今中国,行政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区域其他资源配置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京津冀三地来看,北京作为首都,行政资源处于最优水平,故配置其他资源的能力也处最优状态。天津要次于北京,但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其资源配置能力要优于河北。
报告从教育、科研两类人才对三地进行了简单对比。据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北京共有89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59.5万人,有56所普通高校和80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在学研究生27.4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23.8万人。在高层次领军人才方面,全国2000多位“两院”院士,北京市一个城市就占了1/3左右。
据天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天津市共有普通高校55所,在校研究生5.14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50.58万人,成人高校招生3.42万人。在高层次领军人才方面,天津市共有“两院”院士37人,还不如清华大学一所学校“两院”院士人数多。
2014年,河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116.4万人,在学研究生3.9万人。在高层次领军人才方面,河北省现有“两院”院士6人,还不足天津市的一个零头,与北京相比差距更大。
报告称,从教育、科研两类人才所做的简单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中高层次人才数量方面,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报告认为,京津冀三地高层次人才质量和数量呈现断崖式落差,根本原因是行政权力在教育、科研、人才等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