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伟 报道中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上月底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批评《环球时报》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并称其总编辑胡锡进“看不清世界大势,抓不住主流”。此话昨天引起胡锡进的强烈反击,称吴建民是典型鸽派,“代表了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双方在网络舆论场上掀起一场口水战,,引起舆论对于中国外交政策软硬,以及媒体在外交问题应当扮演什么角色的讨论。
今年77岁的吴建民拥有40多年的外交经验。他32岁时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欧盟前身)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等职。
吴建民上月30日重返他曾任院长的中国外交学院发表演讲,题目是《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他在这个面向外交学院及校外师生演讲中,就开放的心态、对世界主题的清醒认知,以及对现阶段国家利益的界定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而言,吴建民认为中国应更开放,同时消除封闭的惯性,才能准确认识世界的大变化。
在谈到对世界发展主题的认知时,吴建民提到“现在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并批评这些所谓的“战略家”站不住脚,“完全搞错了时代”,也“没有抓住时代主题大的脉络”。
他以《环球时报》为例,抨击该媒体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而胡锡进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眼睛里没有全局”“看不清世界大势,抓不住主流”。
吴建民还直言:“我心里说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他(胡锡进)是报社主编,很有学问的,但是搞不清楚状况。”
这篇演讲尤其是关于胡锡进的言论,在网上引发广泛反响,各路媒体也纷纷转载演讲内容。
这并非胡锡进首次被公开批评。事实上,一些自由派知识份子与部分媒体同行曾猛烈攻击他是“政治投机”、极端民族主义者。
胡锡进与《环球时报》也多次站在社会争议点的前沿。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它率先以大标题直批“法国警方保护火炬无能”。前年香港占领中环运动前,《环球时报》的社评引起香港特首梁振英发声“任何人不应将香港市民与內地人民对立起来”。尽管备受争议,胡锡进本人与《环球时报》的传播能量不断上涨。
胡锡进发长微博回应
对于吴建明上月底的批评,胡锡进隔了九天后于昨天下午发表长微博予以回应。
胡锡进在回应中首先解释,他原本就没打算回应,但因演讲流传很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几句。得罪这位大使先生了”。
胡锡进形容吴建民是外交圈子里典型的“鸽派”,但他对国内媒体上的“民族主义”很“鹰”,“有种高高在上的严厉”。
胡锡进批评吴建民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
“他们希望媒体突出报道中国的‘外交成就’,只报道中外友好合作的进展,别碰问题,说话严格以外交部表态为基调,鹦鹉学舌就行了。他们遇事最希望媒体不报道,低调报道。”
胡锡进也指吴建民“说话中规中矩、让人感觉像‘背稿子’的发言方式”“给当时跑外交部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胡锡进接着举例承认《环球时报》近年刊登了一些与“外交部基调”不太一样的文章,包括同样遭到吴建民批评的解放军将军罗援的文章、被认为是自由派“公知”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占阳反对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文章,以及被认为观点“强硬”、主张中国应警惕民族主义膨胀的文章。
胡锡进指出,吴建民通过《环球时报》发声的同时,反对《环球时报》刊登与他相反的观点,这与民主、多元的时代精神不符。
胡锡进辩称,《环球时报》能在中国的现实舆论环境下发出多元的声音,是中国外交的正资产。
他说:“媒体永远会比外交‘鹰’一些,全世界都这样,西方善用这一点,而吴大使这样的外交官不善于使用媒体的这种资源,没想把它们与‘外交部基调’距离变成中国外交的新空间,这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