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全球资讯:民意上了网,干部怎么办——学者解读总书记4·19讲话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30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学习进行时】在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这与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样的关联?如何把握“包容”与“治理”的辩证关系?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民意上了网,干部怎么办》,为您一一解读。

民意上了网,干部怎么办

在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从政治学角度来说也是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对老百姓的需求有真切、全面的了解,实际上是执政党能不能代表民意、能否沿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讲,老百姓在哪儿,民意就在哪儿。我国有7亿网民,传统方式和网络渠道共同构成了现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途径。

所以,我们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方式也应该有一个重大的转型。网络在今天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渠道作用和反映民意的价值越来越高。习近平提出这一点,印证了我党对了解民意、把握民意的认识方面和过去不同了。

人们把所面对的空间分为两种空间,一种叫现实空间,一种叫网络所呈现出来的虚拟空间。随着网络发展,现实生活跟网络联为一体,交集越来越大,所反映出来的老百姓的生活、意见、诉求,成为现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信息、意见,应该作为执政党的重要民意资讯来源之一。

上网了解民意,应成为干部的“基本功”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强调指出这“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看看”,重点应该“看”什么呢?

习近平说:“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在一个人人都上网的时代,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情绪表达一些自己认为应该表达的内容。如果局部看网络空间里的文本、话语、表达,也许会觉得质量很低;如果我们缺少对网络的把握和方法论指导,有时会觉得网络上的现象混乱、迷茫,甚至从情绪上产生反感。

所以,如果我们只用简单的碎片化的方式,就事论事地去了解和评价某一个内容,那么我们与网络民意的距离也就相去甚远,有时甚至会得到一些相反的结论。正是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提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了解民意应有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现代方法和手段。领导干部应该从掌握科学严整的方法开始,不要看一时一地一个人的表达,要用集合式的观点去看。还应运用统计学的大数定律进行对冲和平衡。在某个问题上,总体有什么样的意见表达,要看人们倾向的重点是什么,人们从哪个角度在表达意见主张。只有这样,看到的民意才会比较清晰完整。这才是理性的看问题方式。

用“本事”而不是“本能”解读民意

老百姓说话是比较朴素的,比较基于直感、经验和利益诉求的。所以,对老百姓所表达的意见和判断,不能用对哲学家、对学问家、对一个高级领导干部那样去要求。作为管理者,应该用本事而不是用本能对这些民意进行解读。

本能是基于个人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任何一个人都会本能地对不太理性的批评、不太客观的评价意见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但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能从大面积表达出来的某种情绪中看到人心所在、公道所在、正能量所在,因势利导解决老百姓的诉求,这是在网络时代的要求。仅仅作出一个普通人的情绪反应,这样的领导干部是不符合要求的。

领导干部不要对老百姓求全责备,不能要求老百姓任何时候说话都是严谨的、准确的、非情绪化的。领导干部听取民意和诉求的时候,应该有习近平所说的“包容和耐心”。

习近平所说的“包容”,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含义。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内在有很多的关联性。有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割裂处理。

网络上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就是情绪化,甚至有很大的偏颇,但这是网络生态的一种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坚壁清野”,那就是一片死寂,我们党倡导的生动活泼的社会格局在网络上就无法体现出来,这有悖于我们党在网络治理方面的初衷。

我们要把那些我们并不喜欢,但可能是网络生态当中的必然、不可或缺的现象,用某种规矩、某种规则保护起来。网络治理首先是治理管理者,让管理者有规矩,有对于规律和机制的把握能力。有了这个前提,网络治理才真正能够符合技术发展、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民意发展的潮流。

网络治理“治”的是什么呢?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为说明“包容”和“治理”的关系,他进一步指出:“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这一条,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首先要做好。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习近平的论述告诉我们,“包容”和“治理”的关系既是辩证的,又是界线分明不容混淆的。厘清这个界线,才能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孩童期”需提升管理者素养

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素养和行为方式的改进,是整个社会文明提升、风气提升的重中之重、关键所在。要求网民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还要更高一格。要求网民不信谣、传谣,就需要保证主渠道的畅通,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分享给老百姓。

习近平在讲到相应情况时,连用了几个“及时”:“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这说明有的领导干部、管理部门在反映民意时、在提供社会必要信息时、有针对性地澄清真相时是不及时的,甚至是缺位的。把信息尽可能公开、客观地告诉社会,老百姓信谣传谣概率也会大幅降低。这是使网络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今年4月20日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2周年的日子,中国最高领导人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作出这样具有标志意义的讲话,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正在深化,对于互联网的价值、规模和利用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这符合互联网时代对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的架构。这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新华网记者底东娜、王子晖、袁璐、蔡梦晓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