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财讯 » 正文

全球财经:蒋铁刚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毛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3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从官方的表述来看,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不知道究

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从官方的表述来看,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不知道究竟想说什么。在这里,我们力求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自问自答,厘清这个概念的毛病,因为概念不清晰,理解、交流起来太困难了。

第一,供给侧的主体是谁?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肯定都是指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或者说需求侧的主体,通常包括政府、企业、居民三方。但要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或者说供给侧的主体,通常只是指企业。因为政府提供的服务、居民的家务劳动等,都是不进入市场的,不需要纳入供求关系的分析。

这就是说,只有企业的事情,或者与企业直接相关的事情,才能归到供给侧进行讨论。而像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事项、打破地方保护之类,讨论的主体是政府,不应该归到供给侧。

第二,供给侧的内容包括哪些?供给侧涵盖的范围很广,最起码包括以下三项主要内容:

首先是供给侧改革。最主要、最正宗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企业改革,当然也可以包括政府推出的那些与企业直接相关的改革,比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等。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是长期,目的在于获取改革收益。

其次是供给侧调整。供给侧的经济结构调整,通常指的是产业升级,着眼点是长期(不论是淘汰落后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目的在于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再次是供给侧调控。供给侧的宏观调控,通常指的是财政政策中的增税和减税(经济过热时给企业增税,经济过冷时给企业减税),着眼点是短期,目的在于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

第三,在调供给与调需求之间,如何选择?关键是看短期还是长期,短期要注重调需求,长期要注重调供给。

短期注重调需求,就是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经济过冷时)或减少(经济过热时)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以使实际的经济增速达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经济既不过冷,也不过热)。短期不注重调供给,不是不想调,而是很难调,除了给企业增减税之外,基本上就无计可施了,因为如上所述,产业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说调就能马上调得了的。

长期注重调供给,就是在有条件调供给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地调供给,以使供给不断地适应需求的变化,保证潜在增长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长期不注重调需求,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愁卖不愁买,买方天然占据优势,只能是让供给去迎合需求,而不是让需求去迁就供给。况且一味地调需求,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比如,落后产能迟迟淘汰不了,新兴产业发展变得缓慢等等。

第四,短期重要还是长期重要,或者说需求侧重要还是供给侧重要?那要看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宏观经济比较稳定,那就是长期重要、供给侧重要;如果宏观经济不稳定,那就是短期重要、需求侧重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的时候,政府注重短期,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四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紧急出炉,有合理性;现在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政府注重长期,主攻方向转向供给侧,也有合理性。

最后,落实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提法。官方在表述时,不但包括了企业的事情,而且也包括了政府的事情;不但包括了供给侧改革,而且也包括了供给侧调整和供给侧调控,没有区分长短期,没有说清楚供给侧为什么重要。

还有就是,所谓“结构”,都是针对“全面”、“整体”、“总量”而言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是与“供给侧全面改革”相对应,但官方却将其解释成“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换个说法就是“与结构调整相关的改革”,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总是感觉到有些别扭。

作者是北京独立学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