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20的日益临近,人们对蔡英文对“九二共识”的认可已不抱多大希望了。民进党内“台独”派频频向蔡英文施压,美国又抛出了“六项保证”给蔡英文“撑腰”,蔡英文可转圜的空间似乎已经不大了。
即使蔡英文能乾纲独断“马规蔡随”,但前一秒还在对国民党进行清算,下一秒就更换门庭。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立场,又能维持多久,又岂能让人放心地相信。
对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关系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不过,那种对两岸关系只能一直好下去不能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厢情愿的。当今两岸关系的和平繁荣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一个口头协议,海协会和海基会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它们才是真正的“九二共识”的当事方。中国政府与台湾当局能够达成“九二共识”秉持的就是“求同存异”的精神。
那个“异”其实双方都清楚是什么,只不过先放下,即使是那个“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同”,开辟了两岸交往的广阔天地;同时,这一点点的“同”也是脆弱的。在“九二共识”达成后的24年里,台湾当局已历三届领导人,李登辉、陈水扁和马英九,两岸关系和平繁荣的也不过是马英九这八年,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两岸关系还是“斗”。
斗斗和和,恩恩怨怨,是“九二共识”达成后两岸关系的实际写照,这就是两岸实践,围绕着“九二共识”的两岸实践。
回顾这20多年的历程不难发现,台湾当局对“九二共识”是否认同是两岸关系是“和”是“斗”的关键,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会随之进行调整。两岸32个合作协议中28个是在2008年后签订的,两岸“大三通”也是在2008年底实现的。这样的和平繁荣至今也只有八年时间。
从1992年至2008年的十几年间,两岸关系就是“斗”。以两次“汪辜会谈”为例,1993年4月第一次“汪辜会谈”达成四项协议后,大陆方面趁热打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5年初提出“对台八项主张”,希望尽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但坚持“台独”倾向的李登辉当年6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台独”演讲,破坏两岸交流合作,导致刚刚开始的两岸交流被迫停止,并直接导致1995年至1996年的“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自1995年6月到1996年3月,大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直到1997年,还是在大陆方面主动的情况下,1998年10月在上海实现了第二次“汪辜会谈”,达成“四点共识”。就在两岸为落实两会协议奔走忙碌之时,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再次公开发表“两国论”,再三阻挠破坏两岸交流,两会协商再次中断。
2000年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就职典礼虽没有承认“九二共识”,不过从其发表的“四不一没有”表明“似乎”搁置了“台独”。但是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第二十九届世台会上用闽语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投论”,叫嚣“公民投票改变台湾现状”,最终还是完全暴露“台独”立场。
陈水扁的演讲不仅遭到大陆方面的强烈反击,就是美国国务院也不得不再三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遵守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立场。陈水扁也因此被视为一个“麻烦制造者”。
在这个时候回顾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之后20余年两岸的恩恩怨怨,不外乎是想提醒大家,今天两岸的和平繁荣得来不易,这种关系也不能因政党轮替而受到伤害。是否能如此呢?那要看蔡英文的了。
过去八年国民党执政时和大陆当局达成的“九二共识”的“一中”核心已经深入人心,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就如同镜花水月的幻境一般。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时刻准备着两岸关系迎接新的挑战。
作者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法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