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上海 » 正文

全球资讯:“医生创新俱乐部”成创新枢纽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7
核心提示:“医生创新俱乐部”成创新枢纽站这个时代,医生不止要看病、进实验室搞研究,还要打上领带去见投资人、企业主,讨论新医疗成果上

“医生创新俱乐部”成创新枢纽站

这个时代,医生不止要看病、进实验室搞研究,还要打上领带去见投资人、企业主,讨论新医疗成果上市的进程。在心血管领域,医生就要这么干了!

 

    昨天,首届国际心血管技术和产业创新峰会在上海开幕,中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顶级心血管专家和领先产业公司以及投资客大聚会。峰会发起方颇有看点———“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这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发起的以医生为中心的协同创新平台,正在聚合产、学、研、医等多方力量。业内热议,以医生为主体的医疗创新大时代已经来临。

 

    与其等待,不如“万医创新”

 

    医学领域从不缺乏创新的基因。葛均波谈到,我国医疗器械的专利数已是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但说起专利引用排名,我们落到了世界第14位。“我们的医疗器械专利仍以科研机构为主,专利引用率低,实际转化效果差。”葛均波谈到,随着“863”“973”计划终止,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启动,已在传递创新“气候”的变化,就是反转“重学术轻成果”“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科创思路,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

 

    对医生来说,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还有更迫切的需求。“创新,曾让美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出现下降的拐点。而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近2.9亿人,死亡率还在往上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直言,要迎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创新是一个突破口。

 

    去年9月,葛均波发起“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如今已有实质性步伐———部分医生主动参与医疗器械的创新,进展喜人。比如,欧阳晨曦研发“小口径人造血管”。欧阳晨曦是武汉杨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阜外医院的心血管外科医生,他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正是从临床上获得的灵感,这已让他成为医生创业者中的传奇人物。

 

    回溯医学史,许多伟大的心血管治疗创意来自医生,发现、解决和完善临床需求,无不需要通过医生这一环节来完成。这群心血管医生索性干起一件新事———与其等待,不如“万医创新”。

 

    缺乏协作,创新主体竟是一座座孤岛

 

    “万医创新”不是空喊口号,用葛均波的话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2014年3月,我国开始实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这是“天时”,给自主创新打开绿色通道,加速转化、上市。

 

    “我们已批准55个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流程,心血管产品有19个,占比很高。”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中心副主任卢忠说,大家期待心血管项目为新一轮创新成果转化探索有益经验。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也发现,这两年特别审批的受理量远大于批准量,这提示“国内首创”、“重磅创新”的技术依然有限。

 

    这些年,我国涌现出一批“小金蛋”似的医疗器械民族企业,打破欧美垄断的神话;医院、院校的专利申请、论文总量在全世界排名靠前。那么,是什么让实验室创新到市场创新还是有一段差距?

 

    葛均波认为是“缺乏协作”,这是阻碍中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创新的主要问题。这何尝不是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的共同痛点。

 

    对比欧美,我国的产学医合作申请专利数量极少,创新主体之间无法取长补短,设备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低……医生、医院、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竟是一座座创新的孤岛。

 

    “创新俱乐部”释放医生创新力

 

    创新主体的“孤岛现象”直接导致创新链断裂:医生有创意但无法做成产品,技术无法量产、无法保护,初创企业融资无门……我们无法形成高效、高产的创新闭环。

 

    葛均波有一个理想创新链条图:医生提出临床需求和创新、基础临床论证、改善建议;研究人员与工程师负责设计新技术、原型产品;知识产权代理人关注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资本市场评估市场价值、引入初创资金;企业与生产线负责量产化、技术改进。“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就是在这个理想上孕育而生。

 

    “医生创新俱乐部”更像是一个创新的“交通枢纽站”,在医生、研究所、企业、资本以及政府部门等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圈。葛均波尤其谈到要为年轻医生提供平台,本次峰会上的首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就有不少年轻医生展示改善医疗的奇思妙想。

 

    据悉,“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借鉴了斯坦福大学“生物设计”项目(Biodesign)的经验,更像是一个创新孵化平台。在这里,以临床需求为创新点子,将通过与专业研发团队的互动,实现灵感的放大。

 

    在业内看来,这一医生自发的创新模式,是在医生自由执业推开前,从另一个角度释放了医生的生产力与创新力。或许,我们能期待更多传奇医生创业者的诞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