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3年刘鹤被擢升为中财办主任后,他在经济决策中所担当的角色越来越吃重。(互联网)
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国新闻周刊》本周一(13日)发表长篇报道,称今年5月9日在《人民日报》把脉中国经济的“权威人士”,其观点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首席财经智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财办)主任刘鹤的看法“如出一辙”;在刘鹤的领导下,中财办正从幕后走向前台,变得越来越活跃。
《人民日报》对这位“权威人士”的访谈一度引起中国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权威人士”当时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有舆论分析,权威人士的“L型走势”说法,与国务院对经济的乐观评估不一致,这可能反映出中国高层对经济走势的看法不同。
迄今为止,官方并未证实这位“权威人士”的身份。《中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报道说,刘鹤2012年就在一篇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走势的文章中预测,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今年1月,刘鹤的助手、中财办副主任韩俊在纽约公开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目前中国经济尚未见底,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将呈L型走势。
报道称,“权威人士”到底是不是刘鹤,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自2013年刘鹤被擢升为中财办主任后,他在经济决策中所担当的角色越来越吃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于1980年,是中共在经济领域事实上的最高决策部门,组长通常由总书记或总理担任,现在的组长是习近平,副组长是总理李克强,小组成员包括中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张高丽。中财办是小组下设的日常办事机构。
走出幕后参与经济政策
由于中财办不在公开的党政机关序列中,它的领导成员更替也不对外公告,外界往往只能从官媒报道中得知一些中财办成员活动的消息。但近两年来,中财办一改过去“幕后策划”的低调风格,开始直接参与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决策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名曾接近刘鹤的人士昨天对《联合早报》说,这两年中财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首先与刘鹤受到习近平的欣赏密不可分。但刘鹤并非习近平的老部下,与习近平也无私交,他受到习近平的欣赏完全是凭借自身的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刘鹤曾在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研读经济学数年,对西方以及全球经济有很深的了解。同时,刘鹤也曾长期供职于原国家计委,多次参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制定和中共中央经济决策文件的起草工作,深知中国经济发展的利与弊。在中国高官中,刘鹤是一名少有的通晓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双料人才”,这是习近平当着美国人夸奖刘鹤“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说,刘鹤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敦促执行市场化改革。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崛起,刘鹤认为应归功于在充分反思文革教训、形成共识后,坚持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坚持推行对外开放。
另有分析指出,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尚未取得决定性进展,改革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门利益集团的阻挠,而中财办主要是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咨询,基本没有部门利益,可以担负类似当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职能,在推进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