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6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学生正分享他们的秘密——用英语 罗茜(音)是北京外交学院的大一学生,正参加英语口语考试。“初中时,同学们嘲笑我有‘白痴’的聋哑父母”,她用深思熟虑的英语娓娓道来,“上高中后我决定不告诉任何人。在北京我仍没告诉任何人,朋友也不知道。”在中国,与密友之外的人谈论不幸家庭细节,被视为禁忌。但正如我在许多学生中注意到的一种现象,罗茜并不忌惮向我讲述。
我以中国高校英语外教的身份来到北京。所在机构曾全力帮我准备可能面临的文化差异:剽窃、学生不愿参与课堂讨论等等。但他们并未告诫我,中国大学生愿意用英语向我讲述个人隐私。罗茜并非个例。当用一种迥异于母语的语言与外教说话时,许多中国学生都显示出惊人的从容淡定。
人们通常认为,坦率地谈论个人和家庭生活并非中国人的典型特征。除了琐碎小事,他们很少与陌生人谈论严肃话题——这让中国学生在英语课上的上述行为成为反常现象。
“说英语时”,有学生对我说,“我感觉自己是另一个人。”说中文时他羞怯、含蓄,英语课上他大胆、开放。英语就如同一副面具,成为实话实说和倾听者之间的缓冲器。中国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说(英语)而非谈话内容上。
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从容,还与外教通常置身于其所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之外有关。且外教流动性较大,通常只在某所高校任教一两年。
中国学生对外教敞开心扉,也许还源自别无他选。中国的心理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包括婚前性行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外教被认为更开明,英语则是讨论这些话题的更舒适语言。(作者马修·德巴茨,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