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综合报道】“不到中国,你不会明白,原来这里还有许多你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值得去发现和探索。世界各国人民都应该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近距离了解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和谐的人文环境。”
——【土耳其】马赫穆特•恰克马克
近期,国务院新闻办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携手陕西、新疆新闻办以及我国驻土耳其、埃及、阿富汗等国家使馆承办了“丝路名人中国行”第二季活动。
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来自土耳其、埃及和阿富汗的13位智库专家、媒体名人走访了陕西西安、汉中、宝鸡,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伊犁等丝路沿线名城,跟当地各界人士和各族民众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那里原汁原味儿的多民族文化、丰富和谐的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的发展环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主麻日礼拜 穿越时空的感动
“走进清真寺,和中国人一起做礼拜,我发现之前听到的关于中国政府和中国穆斯林问题的传言都是假的。中国政府给予了穆斯林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且还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阿富汗】迪达尔
“丝路名人中国行”西安行程的最后一天,恰逢穆斯林主麻日。代表团成员、土耳其安卡拉战略研究中心知名政治评论员马赫穆特·恰克马克和同行的各国朋友一起来到化觉巷清真大寺做礼拜。这座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的清真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尽管融入了精美的阿拉伯文牌匾,但无论是飞檐斗拱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还是礼拜大殿内天棚的藻井彩绘,无不透露出这里浓浓的“中国风”。
午后两点刚过,马赫穆特听到《古兰经》的念诵声不断从扩音器中传来。稍顷,伊玛目开始讲解经文。院内几乎坐满,许多挤不进来的穆斯林跪坐在清真寺门口的人行道上,认真聆听。
马赫穆特告诉记者,在这座承载着深厚伊斯兰文化的千年古刹中做礼拜,他不禁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身边的中国信众在安静、祥和地祈祷着,马赫穆特感到和他们有一种心心相印、交流融通的感动,以至于接下来的好几天,他的心情都难以平复。
同行的阿富汗喀布尔新闻电视台负责人阿卜杜拉曾经有过两年在上海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经历。此次在西安的主麻日礼拜也勾起了他对在上海做礼拜时的回忆。阿卜杜拉说:“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座清真寺,我和同学每天五次的礼拜都完全有保障,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礼拜都很方便,从来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
结束陕西的行程后,“丝路名人中国行”的各国友人们便风尘仆仆地赶往新疆乌鲁木齐。他们抵达后的第五天,又赶上了一个主麻日。在乌鲁木齐的洋行清真寺,他们再次体验了一回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聚礼的时间还没到,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入寺里,洋行清真寺门前的街道边停满了各种交通工具。老人们蹒跚前来,头戴花帽,身着洁白的长衫;年轻人着衬衫或T恤,行色匆匆。已经进寺的穆斯林群众纷纷打开礼拜毯,聚坐在宣礼塔下,等待集体礼拜的开始。阿卜杜拉说:“走进这些清真寺,与中国人肩并肩一起做礼拜,除了清真寺的样式不一样以外,不管是在西安、新疆、还是喀布尔,穆斯林做礼拜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很投入,没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这样的体会也让阿卜杜拉对某些国家的媒体长久以来对中国宗教现状的报道产生了质疑。“在阿富汗,我经常在一些媒体上看到和听到关于中国政府对穆斯林、尤其是新疆的穆斯林不友好的报道,比如中国不允许年轻人去清真寺,对待他们也不公平友善,还干涉他们学习伊斯兰宗教知识等等。可是,在新疆的清真寺里,我看到了很多维吾尔族年轻人,这和我之前从新闻里听到的不一样。可以和他们一起做礼拜,我非常开心。”阿卜杜拉说。
“丝路名人中国行”代表团还走访了新疆社会科学院,就宗教、民族和文化等领域的相关问题,与当地专家学者举行深度对话,深入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特点以及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所见所闻他们对“东突”势力借朝觐等问题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不实言论进行有力批驳。土耳其国际战略研究机构副主席塞尔丘克·卓拉克奥卢在座谈后表示,非常欣赏中国学者在加强中亚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亚欧走廊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有益的研究,并称赞新疆社科院出版维吾尔语版《古兰经》有助于打击极端宗教组织、传播正确的伊斯兰教义,对新疆地区的和平发展及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在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丝路名人中国行”代表团走进教室,与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了解这所建校29年的高等学府为新疆各地培养近千名具有较高学识、爱国爱教的高级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历史,听学生代表用流利的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谈他们对由自治区政府出资为学院扩建的现代化新校区即将落成的向往。
土耳其安卡拉战略研究中心知名政治评论员马赫穆特感慨说,与新疆的学者和宗教人士面对面地交谈后,他从心底里感受到新疆各族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穆斯林正常的斋月、朝觐等宗教活动都能够有序开展。马赫穆特说:“有志于献身宗教事业的青年学子能在非常好的条件下学习宗教知识。无论是人权还是宗教信仰自由,中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