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为“创业高地”涵养“人才生态”
据新华社杭州7月16日电 “以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近年来,杭州不断在人才工作上下工夫,通过政策创新、服务优化来涵养“人才生态”,为“创业高地”增添长久动力。
杭州的气质和硅谷颇为相似
2007年初,网络安全专家范渊从美国硅谷来到杭州滨江考察。他发现钱塘江南岸的这片土壤上,高新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涌动,政务高效周到,“气质竟与硅谷颇为相似”。
杭州政府官员的求贤若渴也让范渊印象深刻。不到一周,他就决定放弃硅谷一家知名安全公司的高管身份,带着家人回国创业。
范渊的企业在滨江两间三年内免房租的孵化器中起步。如今,他所领导的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已超过700人,企业效益年均增幅60%以上。范渊说,杭州为他提供了“店小二式的服务”,一有问题都是随叫随到,甚至连子女上学、车牌补贴都考虑到了。“我们只管全身心创业。”
引才育才 不拼重金拼环境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说,引才育才,不拼重金拼环境,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能力水平。
去年,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条”,让范渊眼前一亮。这一新政改变以往按领域划分人才,而以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将人才分为5个层次,并建立“偏才”“专才”认定机制,使得人才在纵向、横向上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
这意味着不仅是像范渊这样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还包括他们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都有望从中享受政策激励。“我们在引进人才时更有底气了。”范渊说。
记者留意到,杭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其中提到,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资助。据介绍,目前已有两个项目进入立项论证阶段。
此外,为了消除一些事业编制人员“裸体下海”的顾虑,杭州还建立浙江省杭州科技创新发展院,拿出100个编制,专门用于解决事业编制人员保留身份创业问题。
截至2015年底,杭州全市依照新政共分类认定人才1034名,发放人才创新创业资助1.4亿元,资助培养高技能人才7258名。
大学生创业也有“黄埔军校”
在杭州,除了像范渊这样的高级人才,众多大学生创业者也是“人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涵养”对象。
2012年,杭州市人社局和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共同发起成立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学员既有尚未成立公司但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也有公司估值上亿的毕业生。这一创业学院被誉为“大学生创业的黄埔军校”。
今年28岁的宁波小伙儿张锴是学员之一,他在上大学时就和同学以视频制作进行创业。毕业两年后,张锴辞职来杭创业,并先后上过创业学院的雏鹰班、强鹰班和精英班。
“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政策解读、理论知识、一线实务等,请的都是大腕。”一段学习时间后,张锴调整了公司的战略。“我们之前一直帮别人做内容,做一单收一单,现在我们开始做栏目,打品牌,盈利方式完全变了。”
目前,张锴的杭州纳视传媒与腾讯联合出品了一档以游戏为载体的泛娱乐化栏目《游点好玩》,覆盖重点城市的公交和地铁,已累计触达18亿人次。
杭州还推出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重点面向初具规模实力、初显良好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跟踪培养,自2012年到2015年底,已选拔四批83名培育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