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凤凰博报 作者:刘晓博
昨天(8月10日)晚上,新华社播发了一条英文评论,对降准、降息的期待做了最强硬的表态。
根据华尔街见闻提供的中文翻译,新华社说:
中国不会采取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直到经济出现实质性的改变。激进的存款准备金率宽松和降息不仅会引起流动性过剩,也会抑制中国减少产能过剩和刺破资产泡沫的努力。
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了流动性,其使用的工具包括逆回购和其它几个贷款渠道。迄今为止,这些措施在保证足够货币供应和维护稳定利率方面起到了效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没有理由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方向。
近期,两大因素造成了市场对央行降准、降息充满期待:
1、通胀率在走低。自从CPI同比涨幅在2到4月创下2.3%的高位之后,逐步走低到了7月的1.8%。由于中国近年来一直把3%作为CPI的控制目标,所以当CPI走低之后,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略微放松的空间出来了。
2、随着国家重启楼市调控,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深圳、上海、苏州、南京、合肥等)带动下,楼市将逐步趋冷。虽然国家仍然因城施策,按揭利率也处于历史最低位,但楼市成交量将逐步下行,对经济的贡献力度下降。仅靠“大基建+PPP”估计很难稳住增长,7月铁路货运量跌幅再度扩大了。
正因为如此,多家研究机构包括我个人都预测,在年底之前有一到两次降准,可能还有一次降息。
此前发改委一度把“择机降准、降息”写入一份研究报告,但随即删除。央行在二季度货币运行报告中,也解释了为什么不想降准。现在新华社措辞强硬,通过英文广播播发评论,有再次表态性质。
那么,这是股市、楼市的利空吗?
当然不是。不降准、不降息,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会偏紧,也不意味着市场利率可能会反弹。钱跟商品一样,供应量大了,价格就会回落。钱的价格,就是利率。所以,只要央行投放足够的货币,市场利率就会回落。
降准是一个投放货币的方式,它本质上是减少央行冻结各商业银行资金的比例,让他们有更多的钱放贷。
不降准,央行同样可以给各银行“发钱”。方式主要有:给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等)提供补充抵押贷款(PSL),这种贷款期限长、利率低,一般用于指定的项目,比如棚改、水利等。还可以给各大银行发放中期借贷便利贷款(MLF),以及常备借贷便利贷款(SLF),还可以通过逆回购、SLO等诸多方式放水。
央行上述操作释放的都是基础货币,跟降准一样。这些钱到了商业银行手里,可以通过反复存、贷,生子生孙,衍生出M2。目前的货币乘数是5.16,如果央行增加PSL(或MLF)余额1万亿,理论上就可以衍生出5.16万亿的广义货币。
也就是说,央行肯定会给市场钱,但不是通过“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的方式,而是通过“静悄悄”的方式。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惊动股市和楼市,因为中央希望“抑制资产泡沫”,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大约下周,央行将公布7月金融数据,估计M2同比增速可能会跌破11.8%,创出今年的新低。但从8月开始,M2增速会逐步提高,接近并回到13%。而这,就是为了托住走低的经济。
但新华社说的明白,如果经济出现实质性变化,也就是再次断崖式下跌,那么继续降准、降息是必须的。
这意味什么?其实很简单,国家只是“抑制资产泡沫”,没有说“刺破资产泡沫”,也没有说“压缩资产泡沫”。所以,期待楼市、股市崩盘,那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