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全球报道:证据还HIV“零号病人”清白 基因组只是美国病毒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31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今日视点本报记者 张梦然第一个得传染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被医学界称为“零号病人”。1981年6月,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张梦然

第一个得传染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被医学界称为“零号病人”。

1981年6月,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介绍了5例患者的病史,这是一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疾病,首次正式记录在案。1982年,该病被命名为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至1984年,HIV病毒才被证明为艾滋病发病的原因。

艾滋病“零号病人”据认为是名叫盖特恩·杜加斯的加拿大航空乘务员,工作性质让他常年在世界各地穿行。许多人认为,早期的艾滋病感染者都与这位“零号病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性接触,这些感染者分布在美国不同的城市中。

据《科学美国人》27日文章称,所谓HIV“零号病人”竟是一次重大误判!证据就是最新出炉的艾滋病毒基因分析。

被粗暴标记的“零号病人”

1984年,杜加斯因艾滋病逝世。几年后,记者兰迪·希尔茨撰写了《世纪的哭泣》一书,提及“零号病人”的姓名,但书中称,艾滋病是否由他带到北美仍然存疑。而媒体在对这本书报道时,暗示他就是此地艾滋病疫情的“源头”,当时《纽约时报》头版竟用《那个带来艾滋的男人》作为标题。

尽管曾有科研人员认为,这样简单粗暴地标记“零号病人”缺乏科学依据。但实际情况却是,媒体和公众已经开始不可控制地诋毁杜加斯的“罪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杜加斯私生活“臭名昭著”的形象凝固在公众意识里,他的名字也一直和HIV“零号病人”画上等号。

然而,英国《自然》杂志26日在线发表的一篇遗传学论文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从加勒比地区“空降”到美国纽约,导致了艾滋病在整个北美的流行。

时隔30年后,科学家终于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并结合历史和基因组分析,还了被错认的“零号病人”一个清白。

基因组分析洗清“罪名”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迈克尔·沃罗贝及其同事,此次对8个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些基因组来自上世纪70年代采集于美国的原始血清样本。研究人员从血样中分离出了几乎完整的HIV基因序列,结果表明,病毒在该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基因多样性,这很可能来自加勒比地区先前的疫情。

研究人员还复原了所谓“零号病人”的HIV-1基因组,再从早期分离出的HIV病毒进化树来看,杜加斯血液中的HIV基因,处于HIV进化树的中间偏后,他基因组中的HIV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亦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就是HIV病毒感染的第一人。当然,他更不是这种病毒在整个北美传播的关键人物。

换句话说,沃罗贝团队的最新基因组分析表明,所谓“零号病人”的HIV-1基因组,只是当时典型的美国病毒株,并非HIV病毒在美国多样性的基础。

从“O”到“0”的以讹传讹

更匪夷所思的是,沃罗贝团队还发现,这名患者其实只是被称之为O病人——因为他来自“加州以外(Outside of California)”地区,简略的用了开头字母O,但随后讹传成了数字0。这一惊人的笔误也同样出现在大量科学文献中,以致人们至今仍然普遍相信这个“零号病人”的故事。只是一直以来,研究人员从未找到所谓“零号病人”是首个感染HIV-1病毒的病人的任何证据。

HIV-1毒株M组B亚型在北美的出现,标志着HIV/AIDS疫情的关键转折点,但此前人们尚不清楚这事件的具体细节,仅仅是简单标记了一个“零号病人”,并让这个稀里糊涂的答案持续了近30年。

论文作者表示,新研究使用了早期存档的完整病毒基因组,并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下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技术手段无法做到这一点,也就无从发现这个HIV/AIDS疫情早期标志性事件的详情,亦不可能纠正历史对“零号病人”的误判。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