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16年共有1273名港、澳居民,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發給居留許可證,成功移民台灣;其中香港居民超過八成,計1086人,較前一年增加逾四成,創下港人移民台灣16年來新高。而如果不談「移民」只談「移居」,人數更遠高於此。台灣媒體報導,2014年港人移居台灣人數達7500人,是2011年的三倍。顯然,基於一些原因,許多港人先「移居」台灣,確定要長期居住後,才正式申請「移民」性質的居留許可證。
台灣和港、澳政府之間互動,雖因海峽兩岸特殊政治關係而受到限制,但民間互動長期以來相當頻繁,明白反映在兩地飛航班機的高密度上。特別是演藝界互動極高,兩地出色藝人通常都被彼此居民熟知與欣賞,每年往來兩地舉辦演唱會不知凡幾。也因此,居民相互移居並非新鮮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居民交互移居。
不過,港澳居民移往台灣人數近年卻大幅增加。2014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次年港澳居民「移民」台灣人數就由697人提高到891人;去年又發生「旺角衝突」,移民台灣人數更大幅提高到1273人。現象引起媒體關注,香港媒體最近報導,台灣新上台的蔡英文政府,將提高港澳居民移民台灣的條件,以控制可能來自港澳的「移民潮」。
其實,港澳居民移居台灣的現象,早在2013年就引起香港媒體重視。香港電台「鏗鏘集」就在當年製作「移民台灣」專題,在香港引發討論。2014年,香港著名在地美食「十三座牛雜店」放棄在香港四家店的業務,轉戰台北士林夜市經營,可說是轟動兩地的「大事」,被台灣「蘋果日報」以頭版頭條報導,應是港澳移民台灣現象的里程碑。
香港移民公司接到的移民台灣諮詢案件,也因此一夕爆增。和這種現象相互呼應的,是香港中文大學去年10月公布一項民調,訪問710位18歲以上香港人,約四成受訪者表示:若有機會,希望能移民,原因是對香港的政治、居住、生活及經濟環境不滿;而願意移民的目的地中,選擇台灣的比率雖不是特別高,但卻以16.3%居首位。
目前台北大街小巷或地鐵上,到處都聽得到廣東話,通常是來自港澳的訪客。一個只有700多萬人的都會,一年訪問台灣的人次竟然超過100萬。若是在10年或20、30年前,沒有人相信會有這種現象。因為港澳人士通常認為,港澳是全球性大都會,生活多采而前衛,各種發展都優於台灣,哪有移居台灣的道理?然而,這種現象目前就活生生地發生了,讓人好奇到底是甚麼因素使然?
當然,許多人會說是政治因素,因為香港回歸快滿20年,「一國兩制」使北京對香港收緊各種「控制」,造成衝突不斷,社會分裂對立,使一些香港民眾對香港的未來失去信心。香港蘋果日報報導,一位自稱菲利斯(Phyllis)的在台港生表示,在電視上直播港府出動鎮暴警察對民眾發射催淚彈場景,令她感到震驚;即使台灣的318「太陽花學運」也沒有如此嚴重肢體衝突,讓她決定「離開土生土長、但漸行漸遠的香港,選擇仍可呼吸自由空氣、看得到未來的台灣」。
然而,即使政治的負面發展確實是主要因素,但經濟、社會和居住等因素,也不能忽略。香港所得分配不均,非菁英人士其實收入不高、謀職困難、居住條件更嚴峻。相對香港,台灣的投資移民門檻不高,加上文化、語言和香港類似,物價低廉、地理位置彼此相近,尤其醫療方面物美價廉,都是吸引港人移居台灣的因素。
當然,台灣也有其發展的隱憂。如果兩岸關係倒退緊張、經濟發展遲滯不前,那麼移居到台灣的港澳人士,也可能在日後重新回流港澳,正如同1997年「大限」之前紛紛外移美、加、紐、澳,許多人後來又回歸故里。
我們當然希望北京妥善港澳治理,讓港澳居民安居樂業;若港澳沒有未來,台灣民眾看在眼裡,也不可能願意接受兩岸和平統一,中華民族就難有四海歸心的偉大復興。見微知著,如何穩定香港民心,不讓港人感覺被邊緣化,或香港的金融等窗口角色對中國已不再重要,爭取香港民心認同,才是釜底抽薪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