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陈东琪:中国经济将会“稳中略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3  来源:中国新闻艺术传媒网
核心提示:随着全国两会的来临,经济形势成为一个热点聚焦话题,国家相关部委也密集赴各地调研。 2016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

    随着全国两会的来临,经济形势成为一个热点聚焦话题,国家相关部委也密集赴各地调研。

    2016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今年有28个省份GDP 增长目标超6%,12个省份超8%,各地都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 年发展地方经济的工作重点。

    国际国内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下一阶段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如何深化推进供给侧改革?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原常务副院长陈东琪。在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会上,陈东琪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专题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陈东琪曾多次参加中央高层召集的座谈会、研讨会等,媒体称他“为三任总书记三任总理献策”。

    陈东琪表示,质量和效益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要围绕的中心,2017 年经济增长整体的含金量会提高,速度维持在6.5% 或略强的这样一个水平就是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涉及行业、产品的结构性改革,还要进行体制性的、制度性的结构性改革。要做强实体经济,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 “2017年GDP增速维持在6.5%就是好的”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有人担忧,有人乐观。您如何判断下一阶段经济的运行态势?

    陈东琪:总的来看,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期会还不错。当然,我们从“十三五”规划的中心指向来讲,主要是提升发展质量,质量和效益是我们今后中期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所以对速度,相对来讲,只要保证相对平稳,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不一定要期盼一个很高的速度。2016 年我们的经济增速是6.7%,2015 年是6.9%,但这个速度在全世界的经济体中还是排第一的。

    去年我们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工作的抓手,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重心,实际上就是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劳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力等。但实际上,去年全球经济增长3.1%,美国是1.6%,欧元区是1.7%,印度是6.6%,中国经济相对来讲是高速增长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经济发展工作的重心由质量速度的追求转向质量的追求,并不影响速度。另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来看,都有许多积极的因素。

    今年的情况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外部环境更紧的话,有可能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6.7% 还弱一点,6.5% 左右;另一种情况,如果是外部环境,特别是中美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意外的话,也可能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温和走稳,或者略强于去年的水平。总体说,维持在6.5% 这样一个偏强的水平就是好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够在这个时候保证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新动力的培育形成,原来的传统产业的动力的转化、改造提升,还有就是有一些短板都得到延长,这样的话整个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更好、更均衡地发展。

    综合来判断,2017 年经济增长整体的含金量应该会提高,名义GDP估计会比去年增加得快,因为今年的PPI、CPI 都会上升,今年的CPI 我预计可能会在2.5% 左右,PPI 有可能是2%~3%,甚至更高一些。这样的话GDP 增速有可能是6.5%~6.8% 这样一个水平,加上价格因素,名义GDP 应该会在9% 以上。名义GDP 增长比去年快的话,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利润、城乡居民收入等,名义增长都会加快。名义收入增加,消费者的预期会改善,投资者的预期也会改善。所以中国也好,全球也好,今年的实际GDP 会稳中略强,稳中略进。

>> “触底反弹”是小周期的回升

    《中国经济周刊》:您在去年的时候说经济会触底反弹,回顾过去经济形势和综合目前状况,您还保持这个判断吗?这个“反弹”会是怎样的状态?

    陈东琪:还是保持这个判断。

    当然所谓的“反弹”,不是以前那种周期性回升的反弹。第一,它的强度会小一些,因为现在74 万亿的GDP 总量基数很大,反弹0.1% 就不得了,反弹0.5% 就更不得了,原来就几千亿,反弹10% 也没多少。第二,市场信心在改善,经济的回暖首先是信心的回暖。第三,刚才也讲了,名义收入和名义GDP 都会有明显的增加,虽然价格周期触底没有上升,实际GDP 可能还在往下走或者走稳走平,但是名义GDP 会上去。所以我还是保持这个看法。

    从区域来看,全国31 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目标在2015 年、2016 年,大部分都是大幅度调低;2016 年、2017 年,有一些省份安排的计划指标是走稳,甚至略有提高。按照资本市场8~9 年这样一个周期长度来讲,下降几年总会有几年上升的,所以从周期角度来讲,这个反弹也会出现。但是它不是长周期的反弹,甚至还不是中周期的,可能是一个小周期的回升。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的还是动能转化,新动能还不是很强大,而且动能的释放还不是很持续,所以旧动能的衰竭还有一个过程,新旧动能对冲之后形成新的上升还需要一个时期,长周期调整时间还不够。今年要继续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推动改革,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 房地产和企业去杠杆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周刊》: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2017 年经济增长都面临不确定性。具体来看,有哪些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

    陈东琪:从国际上来看,国际环境按照今年以来的趋势,特别是美国新总统上台,仅仅预测来讲,中美应当还是更多地倾向于合作,向共赢方向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逆转,中美的经济占全球40%左右,这对全球经济当然好。如果中美关系相对比较温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都会比去年好。因为经过了几年全球贸易的收缩之后,贸易可能会出现回暖趋势,各国的出口都有可能出现增长,特别是最近几个重要的先行指标,海运指标、大宗商品市场指标、企业采购指数等,都是在回暖的。

    按照国际货币组织(IMF)的预测,2017、2018 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4%和3.6%。分析来看,俄罗斯经过两年的衰退,2017 年会有1% 以上的增长;巴西经济也开始稍微转好;日本经济2016 年四季度在扩张,现在开始出现逆差了,说明它的需求也在增加;欧元区的经济经过了痛苦时期,现在也有复苏的迹象。

    所以综合判断,外部环境2017 年可能会比2016 年要好一些。这对我们国内经济发展和GDP 增长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国内来讲, 有向上的因素,也有可能拉低经济增长的因素,拉低增长的因素,可能就是房地产。去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很好,也带动了投资,出现了月度的、季度性的拐点。今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应该是有温和的调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这样一个基本指向来讲,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当然也要防止这种风险。此外,今年企业降杠杆的压力还是蛮大的,特别是那些经营状态不是很好的企业。

    这是两个可能会拉低增长的因素,其他的因素都在转好。制造业在出现小周期的回升,采购经理指数(PMI)在转好;市场在回暖,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钢铁、煤炭,在去低端过剩产能的同时,市场在向好;服务业、新型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国内的制造品的需求也有回暖迹象。此外,整个市场的预期信心在改善,因为2015 年增速市场担心破6.5%,但是没有破,这对稳定信心起了很大作用,2016 年增速6.7%,四季度6.8% 略强的表现,对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预期都是有改变的。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个抓手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前段时间在中央政治局第38 次集体学习会上,您也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专题讲解。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具体的抓手?

    陈东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手有两个。第一个是短期的,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去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去企业杠杆;降企业的用人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等,包括制度性成本;还有就是补短板,要补硬短板,发展的短板,还要补软短板,制度性的短板。今年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比如去过剩产能这一块,钢铁、煤炭去年完成了一定的量,今年还会有,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也公布了去产能目标,另外还要通过其他市场化机制促进去产能的加快。去库存方面,今年确定在三四线城市去房地产库存。降成本今年着重在两方面进行,一个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特别是要减少行政审批、简政放权,然后就是降低手续费用。补短板也是这样的,今年加了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农村主要是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另外就是粮食库存的问题。

    第二个抓手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行业、产品的结构性改革,它涉及体制性的、制度性的结构性改革。这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从市场主体来说,要加快支持民营企业,公平保护产权,公平准入,推进公平交易,包括反垄断、公平分享资源,让不同所有制企业获取公平竞争的一个发展环境,这也是制度性的结构性改革。另外,国有企业本身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从市场行为角度来说,也有一个结构性改革,那就是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它们之间的结构,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少用一些行政干预的办法,采取节能指标、环保指标、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等标准,通过法制化手段和市场化机制来促使淘汰低端的、低质的过剩产能。这是长期抓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质量,提升供给的质量,如果放大在国际市场来看,是为了培育和提升我们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因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不能走靠数量扩大国际市场的路,我们要走更好地体现自己竞争优势、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通过质量、品牌、档次、售后服务等提升在国际上地位的道路。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期间很重要的选择。

>> 壮大实体经济,警惕空心化

    《中国经济周刊》: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都在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话题,也有很多讨论。有担忧认为经济存在“脱实向虚”的状况,您怎么看待实体经济不振的问题?

    陈东琪: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经济由弱到大这一步走好了,因为这是增量的过程,第二步就是要由大到强。由大到强很重要的就是要强实业,实业要强大起来,实体经济要强大起来。如果没有实体、实业的强大,只要虚拟经济的话,经济会越来越空心化,那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没有竞争力,禁不起国际危机的冲击。所以做强实体经济,做强国家的实业,这是一个战略选择,也是老百姓的呼声。如果大家都是搞虚的,大量的货币流到资本市场,大家都去炒房、搞投资,那经济发展会越来越泡沫化。

    如果讲到扩增周期的话,就是15到20 年,这个上升期应该说为中国经济财富积累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要通过“脱虚向实”来解决目前出现的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内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二是实体经济和房地产之间的失衡;三是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失衡。所以做大实体、做强实业,是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入市15 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化10 多年以来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怎么走?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长期预期,要有愿意来做实业的企业家,这是很重要的。要在企业家形成长期预期的基础上,赶快由原来的从低收入阶段走向中等收入阶段,这个核心是由低端制造能力向中高端制造能力的转变。这就得靠企业家、靠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只有靠创新、靠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就得提供更好更优的制度供给,就要机会均等、公平保护、公平交易、公平准入、公平分配,等等。

    从周期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国际上的重大危机,实体经济越强的经济体抗危机能力就越强。比如说德国实体经济很强,二战后的多次金融危机它受的影响都不是很大。有一个趋势,一个国家的实体占经济的份额,特别是高端制造占到22% 以上,这个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就会相对很强。

    中央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一个全年的,甚至是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国家战略,这样的安排是第一次。中国GDP 总量2016 年已经达到74 万多亿的规模了,今年肯定是要奔80 万亿了。总量上要实现全面小康很容易,关键是质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也是引领新常态的一个必由之路。

    我们去年还是尝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甜头,刚开始大家还不知道怎么走,甚至还有些担心,结果到了年末总结的时候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的是结构和质量,但是增长速度也不低,原来以为印度经济增速要超过中国,结果没有。印度的市场相对封闭,我们的市场相对开放,所以经济的弹性相对比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抓质量,抓这个“牛鼻子”。因为中国市场大,回旋余地大,也具有多层次性,适应性很强。所以如果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高,产品和服务提高对需求的适应性,政府的服务提高对企业需要的适应性,我想中国经济应该能够为下一个长周期的繁荣积蓄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