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中心独特优势
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能够与其他兄弟自贸区展开的首要合作,多位专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金融。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石良平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其他自贸试验区,上海最为特殊的就是国际金融功能。依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自贸试验区目前在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方面都已打开一定的突破口。因此,上海在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领域对其他自贸区都能起到重要的功能补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安也认为,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最显著的不同,也是上海的特有优势。上海口岸可以更好发挥自身金融开放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指出,不仅是自贸区,上海在金融开放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过去三年中有效地防范了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这一点与上海金融开放一直遵照国家战略部署,同时遵守相应操作规范密不可分。
石良平指出,不同产业适应的金融开放程度不同。虽然其他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功能各有不同,但上海先行先试的金融开放政策在其他自贸区都可找到相对应的产业。比如在东北地区,传统重工业可以与金融结合,带领当地企业从对外贸易起步,实现“走出去”战略。
他表示,诸如此类将上海金融功能对接兄弟自贸区主打产业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上海与各兄弟自贸区的合作,也能为上海形成金融开放的衡量标准。
紧密连通科技领域创新
2014年12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基础上,我国又新增了天津、广东、福建3个自贸试验区。与上海承担的综合改革功能不同,这3个自贸区分工明确,分别对应与东北亚、香港和台湾的贸易往来,政策做法也与上海不同。
石良平指出,新增7个自贸区主要位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赋予了这些“新伙伴”不同的功能。相应的,上海要承担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重任,除了与各地自贸区展开金融领域合作,在科技领域也应体现影响力。
他表示,目前对外投资领域大家最关心的是商品流通、贸易流通,但其实,技术流通也至关重要。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科技创新基础力量强,技术力量全面,在贸易、航运、金融等领域外,上海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也应与自贸区紧密连通,辐射其他兄弟自贸区。
全国11个自贸区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开放程度和开放领域各有侧重.
三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贷款信用抵押、企业进出口许可、金融配套服务等方面已经累积了一定经验,与兄弟自贸区合作,无论是需要金融配合的重资产领域,还是对服务业要求较高的轻资产领域,上海都可根据各地自贸区服务业比重和能量的不同,达成更细分的合作模式。石良平提出,未来中国自贸区版图将形成“1+3+N”的模式。“1”即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应各领域、全方位改革试验;“3”即天津、广东、福建三大自贸区,分别根据东北亚和香港、台湾进行针对性试验;“N”即目前新增的7个自贸试验区和未来可能继续加入中国自贸区大家庭的成员,如对应“一带一路”等更具体的战略内容。
建立制度创新大数据平台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制度创新是“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陈建安表示,上海自贸区总结了三年来在事中事后监管等“负面清单”模式下的创新管理制度,为其他自贸区提供了良好经验。
孙元欣持有相同观点。他向记者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创新思维、理念、路径均是宝贵经验,尤其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风险防范等方面都有经验可以推广。
他指出,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是自贸区进入“3.0”时代的焦点,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难点,需要顶层设计和不同政府部门间相互配合,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则困难较多。“如果不协同各部门做到系统性改革,就会使制度创新碎片化,各地自贸区进行制度创新时都需重点关注。”
术业有专攻的新增自贸区将如何把改革系统集成化?他建议,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未来可建立制度创新的大数据平台。其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公共信息监管、事中事后监管等平台,如各个自贸区各自单独建设,就会出现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各平台衔接也会出现问题。
联合11个自贸区的数据平台应该如何建设?孙元欣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应该承担起统一平台标准的重任,在创新理念、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开发等方面提供衔接标准,“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平台建设上投入多年,也走过些弯路,这些信息和经验都可以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