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刚 方臻子)在嵊州甘霖镇施家岙村,空气中飘荡着丝竹之声,远道而来的游客坐在古戏台的大堂上,折扇轻叩桌面,如痴如醉地欣赏着百年越剧发源地的婉转韵律。"日出东方红黝黝,长工短工上田头。一年四季忙到头,过年回家空双手。"一曲19世纪中叶传唱的当地越歌小调,唱出农耕的不易。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田园综合体"概念,提出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商业模式、城乡元素结合、多方共建共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由此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重塑中国乡村带来无限想象。如今,一场"田园综合体"的乡村实验,正在施家岙村如火如荼展开。或许,它也会像越剧那样,从这个小山村发端,唱响全国。
高科技农艺展示空间。
自然生态
建构都市人的“梦田”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循着李白的脚印来到剡溪畔的施家岙村,山村春意盎然,蓝城农业嵊州示范基地就坐落于此。
比金黄油菜花丛更耀眼的,是基地里的“农庄样板”。主体一栋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中式宅院,面江背山,青瓦白墙,建筑面积143平方米,还有巨大的露天中庭。
站在农庄二楼的露台上,一个占地约20亩,由外园、内园构成的“农庄田园”尽收眼底。外园约11亩,种上了适合嵊州水土的果树,白丽水蜜桃、短柄樱桃……从初春到金秋,鲜果不断。果树间的空地也被充分利用,套种上了乌塌菜、紫甘蓝等。排涝渠以内是9亩的内园。“迷宫菜园”蜿蜒曲折,小葱、芹菜、西兰花、紫甘蓝与花花草草“挤”在一起,色彩浓艳;玻璃花房一片葱郁,阳光能进狂风暴雨不能进;“晒谷场”象征丰饶,也是一处留白……农业种植与园林景观融合,农业生产与生活情趣也就结合了起来。
“我们积累了4年,然后用137天打造了它。”蓝城农业总经理助理刘鹏告诉记者,“这是农庄的1.0版,旁边3幢在建的是2.0升级版。它们是未来蓝城农业小镇的产品原型,我们要将它打造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梦田’。”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许多参观者,都会被某些小细节莫名地“击中”乡愁,“这个地方跟我老家有点像”。比如,从农庄进到菜园并没有规定的出口,因为农村就这样,路由人自己踩出来;外园和内园间,有个400立方米的水塘,老家也有这么一方水塘,大人洗菜洗衣服,小孩则游泳嬉戏;老杏树上挂着一个鸟窝,树下有谷堆和树桩做成的桌椅。
参观者还会发现,田园风光虽相似,但这个农庄比家乡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干净整洁,道路都铺了碎石子,花坛、菜园用石头和木块垒起,果树下不再泥土裸露,或种上了黑麦草,或铺了一层山核桃壳,赏心悦目。农艺设计综合考虑了视、听、触、嗅、味这些感观因素。高科技元素俯拾可见,作物是浙江省农科院最新培育的品种;藏在中式宅院一层的3.9米高架空层,是一处高科技立体农艺空间,光伏电板发电,一体式种植机、植物墙、A字抱架水培……架空层可利用土地面积385平方米,种植面积总计可达430平方米,土地利用率达110%。
产业生态
打造“农民利益共同体”
在架空层里,66岁的农民袁太祥正站在一排A字抱架前,照看水培种植的小白菜。每天早上7时许,老袁就骑着电动车来农庄上班,中午回家午休,下午4时30分下班。这个在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农,突然变成了像城里人一样8小时工作制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种地的。”这个现代化农庄,对老袁的改变还不止是工作时间——岗前培训时,新工具、新理念让老袁大开眼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浇水、施肥全部自动化,“菜都不太要管”;布局合理的作物,老袁一个人发挥着三个农民工的作用,现在整个农庄只需老袁一个人,到了农忙时节,20亩地也只要三个新型职业农民就能照看好。
最大的变化是收入。之前,老袁种自家两三亩地,“一年忙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农庄每月工资2700元,自家土地再流转给别人,年收入增加了几万元,老袁笑得合不拢嘴。施家岙村,包括周边的苍岩村、丽湖村,还有上百户跟老袁一样的“职业农民”在这里上班,不比在城市打工差。
提高农民收入的背后,是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蓝城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农业模式,比如研究院、示范基地、蓝城检测、供应链公司、终端销售5大板块,打通了传统农业的“任督二脉”,农产品直接通过蓝城的平台销售,20亩地除了承担生态、生活的功能外,一年还有超过10万元的生产性“收成”。
今年2月27日,嵊州市政府和蓝城、绿城合作的绿城嵊州越剧小镇投资公司,又在施家岙村拿下了二期6宗土地,一个集越剧小镇、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经开工。未来,农事、民宿、活动、旅游……意味着这里的用工量还将大增。“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未来的运营和利益分配中与农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蓝城农业总经理谷建潮,将此称之为“农民利益共同体”。
“心安理得。”谷建潮用了4个字概括如何打造这个“农民利益共同体”。“理得”,指农民当下应该得到的部分,不仅指从农民土地流转获得的“地租”、在农庄就业的工资性收入,还能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心安”,指农民可以享受未来预期的利益分配,包括农庄收入的溢价部分分红、村集体入股,还包括观念理念、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改善所带来的福利,意在改变城乡之间“两张皮”的割裂状态。
社会生态
为农村留住年轻人
陈彬,90后,嵊州当地人,南京农业大学科班出身,绿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
“做农业要耐得住寂寞。”陈彬说。农村、农业人才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30岁的人不会在农村种地,因为种地的收入支撑不了生活。即使像陈彬这样的农业科班出身,毕业后从事农业一线工作的人也极少。像陈彬班里22人,最后只有两三个人从事农业一线工作。怎样让年轻人回归农业、回归农村?
“现在看来,这里是我最好的选择。”既不浪费所学,又能回到自己的家乡,2013年3月,陈彬进入绿城,当时嵊州基地刚刚启动。4年间,陈彬见证了基地从无到有,自己也成为企业农技方面的“一把手”。
“我们做小镇,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通过小镇带动周边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的解决。”将二次创业瞄准了小镇的蓝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说,试图改变目前中国农业现状的动机,占到他做小镇动机的60%。
在蓝城农业,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企业员工去千岛湖支教,问小孩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孩子回答山核桃成熟的时候,因为这个时间老爸老妈回来了。农村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将会因为“田园综合体”“农民利益共同体”的打造而缓解,让更多农民在家乡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让更多孩子能在父母身边长大。
“农庄的价值在于让自然生态更加美丽,让社会生态更加和谐,让产业生态更有活力。作为新一代从业者,我们只是三农资源的整合者和服务者!”谷建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