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效法諾貝爾獎精神,個人捐出30億元台幣(約9813萬美元)成立唐獎教育基金會,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置四大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顧及被諾貝爾獎忽略的學術領域,鼓勵更多有利於地球與人類的重要研究,並發揚中華文化。
「唐獎」之名源於「發揚盛唐精神」。根據唐獎官方網站,盛唐之世是東西方文明交會、政治經濟顛峰時期,唐人對世界展現的自信、兼容各文化的胸懷氣度即係唐獎要發揚的理念。出於對人類發展的深刻反省及體悟。
唐獎每兩年一屆,每位得主獎金新台幣5000萬(約163萬5500美元)。2014年9月舉行首屆頒獎典禮時,「唐獎」是當時全球獎金最高的學術獎。
唐獎草創時期便委託台灣最高學術機構中研院負責評選工作。當年簽約時,中研院承諾負責十年評選工作,一共選出五屆得主,如今才合作第二屆便突然「暫時停止」。
當時與唐獎合作的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曾表示,唐獎評審委員會的組成將以中研院院士為主,但會秉持國際化、多元化、專業化,另包括領域相關的國際傑出人士。評選重點包括「原創性」、「重要影響力」、在各領域中對社會之實質貢獻。
唐獎迄今舉辦兩屆,八位得主包括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美國儒學代表人物狄培里、南非新憲法起草人奧比‧薩克思、前挪威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等。得主均為國際重量級人物,也讓唐獎在國際逐漸站穩腳步,成為具影響力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