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魏薇 通讯员赵慧峰)清明过后,省城气温转暖,不少市民开始换上短打扮。然而,记者从省中医院了解到,最近几天,医院感冒患者明显增多,主要原因竟是“春捂”不当。专家提醒,“春捂”是传统养生之道,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
清明小长假,气温上升到20℃左右,市民赵女士带着儿子去踏青,担心山上冷,又有风,赵女士给儿子穿了厚外套,自己则为了舒服换上了半袖。没想到,连着跑了两天,母子俩就都喷嚏不断,感冒了。到医院开药却发现,和她一样感冒的患者还真不少。医生告诉她,春天的气温不稳定,无论是“春捂”过度或过早换装,都容易感冒。
省中医医院专家胡兰贵介绍,传统习惯“春捂”不能忽视。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春风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可能引发感冒或并发其他疾病。“春捂”的重点是头颈与双脚,因为寒气大都由下而上入侵。许多爱美女性早早换上轻薄的裙装或露脚踝的七分裤,裸露的脚趾、踝关节、膝关节受冻,很容易下肢酸胀、沉重、关节僵直、走路酸痛,严重的还可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妇科病。因此,春捂时要做好双脚和腿部保暖,常用热水烫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当然,“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捂”过头,也会因为出汗散不去同样对健康不利。当连续几天最高气温在20℃以上,就不能再捂了,如果穿得太多,人体极易出汗,体内潮湿,反而容易得病。因此,“春捂”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要视天气变化和自身素质增减衣物。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