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住房分享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住房分享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6年交易额为243亿元,参与住房分享活动的人数估计超过3500万。但有网友指出,住房分享目前用户消费习惯尚未形成,一些服务标准化还未到达预期。同时,房客入住不需登记身份证,相关监管尚处空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住房分享安全性和合法性也受到质疑。(4月6日东南网)
共享房屋是一种新型业态,为公众住宿提供了更多选择,尤其是为处在创业时期的年轻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降低了其住宿成本,颇有市场前景。但共享房屋目前存在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组织,在法律、税收、安全和社区管理等方面,都有待于完善。
分享经济是一种突出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信用体系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基石,而发展分享经济相对突出的短板就是信任问题。供需双方必须建立互信关系,才会发生共享行为,才能达成交易。没有信任,难以想象一个消费者会放心地住到陌生人的家里。在共享房屋平台上,供需双方都是陌生个体,存在信任风险。如何避险,是住房分享面临的瓶颈。
信任保障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在实名制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网企业的坚实闭环,每次交易都使用实名制,使得每宗交易可以被追诉,能够积累个人的信用值,这个信用体系最后能够反作用于公民行为,进而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数据的标准化有利于各信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也让信息采集、储存、加工变得方便快捷。要使信用信息实现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自由共享,也离不开建立征信标准体系。据报道,美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全球领先,就是各征信主体数据普遍实现了标准化。信用体系最大的支撑是政府征信数据库,如果在分享经济领域实现数据共享,无疑是给分享经济催肥整枝。比如一个房东注册时,涉及资质安全的评审,再比如预订房子的时候,只要用一个身份证号码就能读到信用信息和照片、犯罪记录等。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及平台,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相关方应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要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分享经济参与者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目前,分享房屋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安全难题,保证居住安全,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监管措施,包括公安、消防安全、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该把它作为新生事物来对待、重视其发展。(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