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名科学考察队员与妻子女儿团聚。本报记者邵剑平摄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成功起降,实现了南极航空史上的“首次”
■在罗斯海鲸湾水域,“雪龙”号抵达南纬78度41.975分,刷新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昨天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结束了为期161天的科考之旅。其中,“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成功起降,实现了南极航空史上的“首次”。这架飞机对东南极30万平方公里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标志着我国在南极航空遥感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罗斯海地区,科考队完成了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的选址考察工作。
第33次南极科考队队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介绍,科考队由“雪龙”号科考船、“海洋六号”科考船、长城站、中山站、内陆队、大洋队、新站选址队、固定翼飞机工作队等组成,共328人。去年11月2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航行3.1万海里。在罗斯海鲸湾水域,“雪龙”号抵达南纬78度41.975分,刷新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获取了大量航海数据和资料。“海洋六号”科考船系首次参加南极科考,去年12月16日从智利启程,在南纬60度、西经60度附近海域,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调查。
科考队在冰穹A完成了我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选址、勘察工作,勘察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今年1月8日,“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昆仑站机场成功起降。科考队副领队张体军介绍,他们在飞行沿线开展冰雷达、重力、航空摄影测量等多项航空遥感观测,共完成科研测线18条,总计航程31880公里。此外,无人机采集了约10平方公里的航空遥感数据。孙波表示,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的遥感观测,拓展了我国在南极大陆的数据获取范围,开创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的新模式。
与固定翼飞机工作队一同在昆仑站工作的内陆队,在冰穹A的深冰芯钻进深度达146米,总进度突破800米大关,这些冰芯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珍贵样本。
据介绍,今年2月,新站选址队完成了恩克斯堡岛(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新港角等5个区域的调研,包括地质调查、基础测绘、动物分布情况调查、植物分布情况调查、选址评估指标体系、海冰及气象情况分析、环境本底调查等7项工作,为进一步确定站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