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上海 » 正文

全球报道:上海医生治疗“瘫痪手”创全球领先 尚无先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8  来源:东方网
核心提示:据《劳动报》报道,脑损伤导致出生起就肢体偏瘫的19岁病人,在上海医生的创新性融合医疗技术的攻关下,不仅可以一口气骑车10公里

据《劳动报》报道,脑损伤导致出生起就肢体偏瘫的19岁病人,在上海医生的创新性融合医疗技术的攻关下,不仅可以一口气骑车10公里,而且还能用“瘫痪手”切菜、泡功夫茶。昨天上午,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孙成彦功能神经外科团队联合浦南医院对外发布这一最新临床医疗重大突破。据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融合技术成功治疗偏瘫患者的,尚无先例。

因为出生时由产钳助产导致脑损伤,小林右侧上下肢发育迟缓、功能障碍,三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但呈足内翻畸形,步态不稳;他的右手则出现抓握和伸指困难、拇指内收、前臂旋前畸形等,并逐步丧失精细运动能力。治疗前,患者两只肩膀一高一低,只能翘着脚尖困难地走斜线,手功能低下,不能抓举筷子。直至成年,他的很多基本独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饭、系扣子、拉衣服拉链、上厕所等)都不具备。尽管到处奔波求医,却因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系统的治疗,导致上述运动功能处于持续退化状态,病情愈发加重,最终可能逐步丧失全部运动和生活功能。

4年前患者来沪找到孙成彦教授,被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痉挛型)。从那时起,孙成彦团队开始先对其下肢部分进行治疗。通过一期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和二期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小林的脚后跟终于可以“放平”了。经进一步康复治疗,他的行走姿势接近正常,逐步可以一口气骑自行车10公里。

更具挑战的“瘫痪手”怎么解决?治疗团队针对功能康复和稳定效果、不易复发两个关键点,努力打破在偏瘫治疗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学科“分而治之”现状:首先由孙成彦教授团队采用高位颈椎单侧椎板切开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解除了患者肩部和上肢的僵硬状态,降低了右上肢肌张力,使双侧肩膀对称一致,右手也出现稳定的抓握状态,部分运动功能开始改善。去年9月,由壹博医生集团手外科团队负责人、华山医院胡韶楠教授继续接力治疗,为患者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嫁接手术,同时矫正了尺偏畸形和前臂旋后不能。术后,在手功能康复专家贾杰教授指导下,浦南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康复团队对病人进行了两周的强化康复训练。此后病人开始为期半年的康复训练。

上周末,患者再次接受运动神经功能检查。最新评估显示,“偏瘫手”已基本恢复到了正常运动功能,并且疗效保持“稳中有升”状态。

此次手术最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过去各学科“各自为政”或“分而治之”的治疗理念,将解除痉挛、神经移位、畸形矫正和康复训练等治疗技术,根据个体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体运用,创造性地诞生了一种由多学科团队合作创造出的全新序贯式治疗方式,使得几大技术同时在一只手上发挥出了最大效应。

目前,中国已有脑卒中病人1720万人,保守统计其中有75%的患者出现了卒中后软瘫、痉挛瘫等症状。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发病率已达到2%,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名脑卒中患者。另外,由外伤、炎症、脑肿瘤、脑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瘫,目前也至少以百万病人计。“融合技术”的使用,使得上述情况导致的肢体偏瘫、痉挛、畸形或功能障碍患者,今后都有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English  | 简体  |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