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业民间绝艺
西部传统捕捞底蕴深厚
潮水歌导航筑渔“冲”等鱼
临高海边,在渔冲里等待海水退潮的渔民。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潮起西岸,时空回响,绵延不绝。
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沿海的渔民们,在上千年的探索和积累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捕捞文化。
那口口相传的“潮水歌”,是古代渔民根据长期的捕捞经验编成的歌诀,能预测海水涨潮落潮的时段。
那布满海岸的渔“冲”,是用石头围成的拦水坝,涨潮时海水漫过水坝,退潮后不少鱼虾则被拦在了水坝里。
有道是,“高手在民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渔民们都会以智慧创造不老的传奇。
文\海南日报记者易宗平
北部湾渔民用潮水歌导航
阵阵波涛激荡着大堤,海岸上的森林随着海风婆娑,颇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魄。步入儋州市木棠镇神冲村,触目可及,一棵棵合围粗的大树,将村庄掩映于“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中。
村如其名。神冲村,这个美丽而古老的渔村,也有几分神秘。
年逾八旬的村民何文现,年轻时是神冲村的能人,既有丰富的出海经历,又是村里祭典的主持人。与记者聊天时,他自豪地说:“咱们神冲村里,也有像海南东部、南部‘更路簿’那样的‘潮水簿’。我们以前驾着帆船出海捕鱼前,根据‘潮水簿’就可以推算海水涨潮落潮的时间。”
什么是“潮水簿”?何文现介绍,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北部湾沿海的渔民们经过无数次出海捕捞的实践,逐渐掌握了每个月大海涨潮落潮的规律。为了便于传承记忆,渔民们按照民间惯用的天干地支计时法,以十二生肖所代表各种动物的习性,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因此“潮水簿”又称“潮水歌”或“潮期歌”。
尽管村里已找不出纸质的“潮水簿”,但何文现随口就能背诵出一组“潮水歌”:“正月寅,寅属虎,虎啸初七二十一;二月卯,卯属兔,兔行四更十九州……”他解释道,农历正月初七、二十一,就是潮期;农历二月初四和十九,也是潮期。每逢潮期,一般会涨潮。出海避开潮期,就能确保安全航行。
说起出海捕鱼的往事,何文现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采。当年,他与村里其他壮年男子一道,一边摇着橹,一边唱着“潮水歌”。橹声、涛声、歌声,汇成粗犷而豪迈的旋律,响彻海天之间。
构筑渔“冲”
坐等涨潮送鱼虾
“潮水歌”的用途可谓进退自如。
进,可以运用它推算潮期,出海捕捞避开潮期,在驾驭木帆船的年代,既确保安全航行,又可以捕得更多海产品。
退,可以预测涨潮时间,根本就不需要出海,而是提前在海滩上筑好一道道水坝,坐等涨潮时海水漫过水坝送来鱼虾,退潮后直接在水坝里捕捞。
海滩上筑的一道道水坝,在儋州、洋浦方言里称为“冲”。北部湾沿海,不少村庄名称带有一个“冲”字。比如,儋州“神冲”、洋浦“石冲”“干冲”等村,就是因为在海滩上有这样的“冲”而得名。
何文现说,在神冲村的海滩甚至近海,村民们依次构筑了多道“冲”。由于村民们都会背诵“潮水歌”,在潮期之前就作好了准备。涨潮时,他们可以在家休息,等着海潮把鱼群送入“冲”里;退潮后,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分工协作,在多道“冲”里捕捉大鱼,小鱼则可继续喂养。
据《儋县志》记载,洋浦干冲的居民以渔业为主,其次是海上运输和织网。早在明代,黄、沈、邱三姓氏的大陆移民在干冲海滨一带落户,以捕捞鱼虾为生。他们捕鱼的方法是:在潮间带用石头叠一个近百亩的半圆形围墙,简称为“冲”。涨潮时,鱼虾跟着海潮进入“冲”内;退潮时,“冲”里的海水干了,鱼虾就留在滩上。人们盼望退潮干“冲”,以更多地捕鱼捉虾。时间长了,此地就命名为“干冲”。
对海洋文化颇有研究的我省专家林鸿民、王辉山,曾在《洋浦石冲:渔猎文化奇观》一文中写道:“石冲捕鱼为一种人类历史上原始的陷阱渔猎,体现了先人们的生存智慧,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利用,也是海洋文化的表征。”
林鸿民、王辉山介绍,“石冲”作为一项古老原始的捕鱼设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称之为“箔旋”,东晋称之为“泸”,唐朝称之为“沪”,明清则称之为“渔簖”。我国台湾现代称之为“石沪”,有文字记载台湾“石沪”历史超过300年,洋浦区域的“石冲”估计有500年以上历史。
基于“冲”的文化底蕴和现存遗迹,林鸿民、王辉山认为,“石冲不但是一种古老捕鱼技艺,也是一种原始的捕鱼设施,还是一种富有情趣的赶海活动”。因此,他们建议,可以策划实施“适宜于开展老少皆宜,亲子同乐的休闲渔业活动项目”。
呼吁修复和开发“冲”
对“冲”的开发和保护,事不宜迟。
北部湾沿海的这些“冲”,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重要价值。儋州神冲村出海的地方,名叫神冲港。明清时期,神冲港是儋州北部的良港,甚至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此港还呈现出舟楫往来的景象。只不过,如今随着陆路的开通,完成历史使命的神冲港才悄然落幕。在近海和海滩上,目前仍留存着“冲”的遗迹。这种传统捕鱼的“冲”,连同沙滩上的细沙、鹅卵石、火山岩,难掩原生态的魅力。
神冲村值得整体开发。该村既有多棵参天古木,又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村里的楼房用火山岩建成,尤其有一座“三杰楼”,楼内已长满了水桶粗的大树,但“三杰楼”的匾额仍清晰可见,石上的镌刻遒劲有力。81岁的村民何举根说:“我小时候除了在海滩上参与围堰捕鱼,还经常与伙伴们在这个建筑里玩耍。”
“树高千尺不忘根,从渔村走出后,不管多远多久,童年时在沙滩上围堰捕鱼、追赶大海落潮的浪花,现在想来仍然记忆犹新。”在神冲村出生成长的儋州市新闻中心副主任何一感慨地说。
这份感慨、这份记忆,就是在悠悠古韵中永远也稀释不了的浓浓乡愁和乡情。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冲”的修复,极具独异性、知识性、文化性优势。林鸿民、王辉山等有识之士呼吁,对“冲”的修复应动员渔村社区力量,寻求社会公益组织及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多方协调,形成合力。一是要依靠渔村青壮年劳力,在退潮之时开展日常修复。二是发动洋浦、儋州、海南省环保自愿者队伍参与。三是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根据海岸带地貌与水文条件,采取适宜的石冲构造型式。统一规划,分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