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西藏 » 正文

全球报道:白朗县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种菜记(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核心提示:年楚河畔的古老嬗变 —白朗县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种菜记(下)记者 王能生 孙开远 张晓明 王杰 丹增边巴顿珠家收获今年最后一茬

年楚河畔的古老嬗变  

—白朗县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种菜记(下)

记者 王能生 孙开远 张晓明 王杰 丹增

01.jpg

边巴顿珠家收获今年最后一茬西红柿。记者 张晓明 王杰 孙开远 摄

03.jpg

老支书边巴顿珠(左)给丹增讲解西瓜坐果后的管理技术。记者 张晓明 王杰 孙开远 摄

02.jpg

白朗县委书记陈昊(左二)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向白朗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旦增曲央(右一)和来自山东的技术员张际明(左一)了解新引进的优良瓜果品种在白朗县的试种情况。 记者 张晓明 王杰 孙开远 丹增 摄

3月26日夜晚,一场春雪,悄悄飘落在年楚河谷,远处的山峦,裹上一层薄薄的银纱。

次日凌晨6点,夜正浓、风正大,梦正酣、雪正疾。

旦增欧珠打着手电筒,从蔬菜温室大棚里搬出几筐黄瓜,装上面包车。灯光下,一簇簇雪花落在黄瓜刺上,迅速化成水滴,黄瓜显得愈发水灵。

彭仓村头,几辆卖菜的面包车和小四轮冒着风雪,陆续出发,车灯划破雪雾,沿着204省道向西,驶向40公里外的日喀则市区。

旦增欧珠是边巴顿珠老支书的小儿子,今天卖的黄瓜是今年最后一茬。这些菜是去年入冬时移栽的,新年前进入丰产期。

重农轻商,是西藏农牧区的老传统;但白朗农民走向市场,只用了短短几年——

这些年,一批批山东援藏人把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带到高原,在彭仓扎根,在白朗开枝散叶;

这些年,白朗蔬菜已搬上日喀则、江孜等地百姓餐桌,蔬菜产业成为白朗县第一大特色产业;

这些年,白朗这片沃土,从未像今天这样,现代与传统、开放与封闭、先进与落后互相交织,碰撞着、交锋着,激荡出时代变革的交响乐……

卖菜不难,难在第一步

历史长河改道,似乎在不经意间,那是旧堤岸经不起大浪冲刷。

彭仓人掌握温室大棚蔬菜技术之后的2004年,县里把全村106座温室大棚分到户。跟着山东技术员,看到温室大棚的巨大收益,彭仓人不再拒绝种菜。

菜种出来了,彭仓人摘下一筐筐新鲜蔬菜,送给亲戚朋友或是自家吃。

提起卖菜,大家红着脸,低着头,憨笑着,像做了什么不好意思的事。

当年,边巴顿珠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蔬菜收获的时候,村民来找他,问道:“菜种出来了,到哪里去卖?不会称量,怎么卖?”

苦口婆心劝种菜,辛辛苦苦来种菜。菜种出来了,卖菜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成了白朗县第一代藏族菜农的又一个“坎”。

原本支持他的老伴也说起风凉话来:“牛羊吃草,人吃牛羊肉,天经地义。菜和草一样,人怎么能吃?种出菜来卖给谁?”

边巴顿珠想起山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时任白朗县委书记时文进的一句话:“只要有种菜的,肯定就有吃菜的。”

“不能让收获的果实就这样白白浪费!”边巴顿珠知道,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有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责任。既然大家都不好意思去卖菜,那这个头,还得由他来带。

年过五旬的边巴顿珠决定亲自去卖菜。县城熟人多,不好意思去,那就去日喀则。头一天,他找到张际明的哥哥、山东技术员张际国,向他请教了杆称的使用方法。

叫上拉巴顿珠和普琼,让平措开上手扶拖拉机,第二天一早,他拉着自家产的几筐西红柿,来到日喀则市区南郊。

“阿……阿觉(大哥),自家的‘珠玛珠’(西红柿),您尝一个,可甜了。”当着村里几个年轻人的面,边巴顿珠红着脸、硬着头皮、结巴着向路人兜售,那张古铜色的脸,变成红铜色。

这几位年轻人起初远远地站着看。他们看着老支书拉下脸,蹲在那里与人讨价还价,觉得很过意不去。嘀咕了半天,他们用脚蹭着地,渐渐围拢过来。大家一起卖菜,心里就放松了很多。不到中午,几筐西红柿全卖光了。5元一斤,赚了200多元钱!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把钞票装进腰包的彭仓人,不再认为卖菜丢“面子”。他们进县城、上江孜、下日喀则,把一筐筐新鲜蔬菜送到千家万户。

卖菜不难,难在第一步。其实,当初心里有这种 “坎”的,不仅仅是彭仓人。当年,初步发展起温室大棚蔬菜的洛江、强堆、嘎东等年楚河两岸乡镇都普遍存在——

一次,山东技术员老张到洛江镇门措村作技术指导,他发现村民旦增家温室大棚里的辣椒已到最佳上市时节,却并不采摘。老张问起缘由,他一边挠着后脑勺笑,一边吞吞吐吐地说没时间。老张知道,旦增即使和邻居打骰子消磨时间,也不会去卖菜,他不好意思去。

看着水灵灵的蔬菜就要烂在大棚里,老张的急脾气上来了。

“你的菜我买了!”他带着旦增,拉着菜来到白朗县蔬菜批发市场。脆嫩的辣椒卖相绝佳,很快就被一家餐馆包圆。头一回卖菜,旦增就赚到了80多元。

“那次,我给孩子买了学习用具,还花了30多元置办了一个新酥油桶。”说起第一次卖菜的经历,旦增至今记忆犹新。

辛苦种菜有了回报,白朗菜农心里那个“坎”,平了。从那几年起,日喀则的菜市场里,到处都能看到一张张憨厚热情的笑脸。

最初卖菜,白朗菜农是赶着马车、开着手扶拖拉机去的。那时,会使用杆称的称着卖,不会用的论堆、论捆卖。许多菜农卖菜从来都是一口价,如果有人还价,就不卖了。不是怕压价,而是价格变了之后,账就不好算了。

后来卖菜,有的村集资雇车一起去,有的是搭班车去。这时,菜农们买了电子称、计算器,粗壮的大手笨拙地按起了按键。

再后来,蔬菜产量逐步增长,大家有钱了,雇的车和班车又被自家的面包、皮卡、电动三轮车所代替。这时,白朗菜农一五一十地算起账来,丝毫不比内地菜农差。

为引导群众把更多劳动力用在农业生产上,早在10年前,在当时的日喀则地区和县政府的协调帮助下,白朗蔬菜实现了“农超对接”。

到了蔬菜大量上市的时节,每天天刚亮,彭仓人就采摘蔬菜,交给白朗县蔬菜生产种植合作社,再由蔬菜合作社送到各个超市或农贸市场。

但如今,白朗菜农却很少再把蔬菜送到超市出售。

彭仓也一样。

规模经营,助民增收入

“农超对接”遭遇“滑铁卢”,如今提起,许多人依然讳莫如深。

“自家菜自家卖,卖多少钱都放心。”当被问起当年 “农超对接”为什么不做了,家住村委会对面的石达次仁说完嘿嘿一笑,骑上摩托车一溜烟跑了。

上任不久的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旦增曲央一句话道出原因:当年,商家以低于市场批发价收菜,菜农觉得经济利益受损。

白朗菜农不再与超市商家合作后,白朗许多村子的蔬菜协会声誉也相应受损,这也波及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白朗许多村子重新回到分散经营模式,这几年看起来发展得还不错。

2011年,彭仓人均收入过万元,成为白朗县第一个靠种菜致富的“万元村”。

依靠种菜致富的,不只一个彭仓。年楚河沿线的巴扎、嘎东、洛江、强堆等乡镇农牧民致富,很多都受益于种植温室大棚蔬菜。

洛江镇门措村的多吉,在他连铁锤还拿不动的年纪,父亲就因病去世,家境贫寒。1998年,在洛江镇党委书记次仁的开导下,他成了村里第一批菜农。

现在,多吉家的房子有800多平米,地上铺着瓷砖,家里还有5台装载机、翻斗车等工程车辆,这些都是用种菜的收入购置的。

一部分白朗菜农成长为雪域高原上掌握反季节果蔬种植技术的“土专家”。巴扎乡冲堆村的边多,就是其中一位。

56岁的边多是个大高个,乌黑的脸庞看起来与普通村民没啥区别。

“以前别说种黄瓜,我连黄瓜长啥样也不知道。”提起20年前的事,边多颇有感慨。就是这样一个从青稞地里走出来的“泥腿子”, 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远近闻名。

2016年,受日喀则市委派,他到山南市曲松县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他用藏文在曲松县农牧局的信笺纸上,写下了长达14页的教程,成为曲松县广大农牧民学习种菜技术的“真经”。

为让他有更多精力把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人,日喀则市把像边多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人聘到公益性岗位上来,每月工资1800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嬗变,就发生在不知不觉、曲曲折折间。

20年来,设施农业已在白朗扎了根,也在白朗农牧民心里扎下根。白朗县农业生产力,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白朗县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5428座,除年楚河沿线4乡镇,已开始辐射带动其他几个偏远乡镇,农牧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助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自产自销,每家每户自行安排种植时间和品种,看似错开蔬菜上市时间,保证了经济利益,却藏着两个弊端。”白朗县委书记陈昊说,单门独户生产经营,束缚了生产力,规模小,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其实,白朗菜农目前的经济利益,是在日喀则蔬菜市场供小于求,缺少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形成的。

白朗蔬菜施农家肥,不用农药,历次检测,农药残留均为“零”。有一年,一位北京客商看上了白朗蔬菜的品质,想一次购买500吨。

白朗县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却不敢与客商签约,全县蔬菜规模太小,没那么高的产量。

煮熟的鸭子,就像这样,一次次地飞了!

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旦增曲央介绍说:“以现有规模,白朗蔬菜只占到日喀则市场的20%—30%,除去桑珠孜、谢通门、南木林等县区的少量供应,大量果蔬仍要从拉萨调运,菜价虚高。”

与此同时,白朗县可耕地上蔬菜种植面积,还远达不到影响青稞等主要农作物总产量的程度。据统计,白朗12.74万亩可耕地,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面积有1628亩,只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1.28%。就在这不到2%的土地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占到全县农牧收入的41%以上。

这块土地的潜力,仍大得令人咋舌!

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要鼓起白朗菜农的钱袋子,也要装满老百姓的菜篮子。有空缺,必会有人来填补。有市场,必会有激烈竞争。

这样的竞争,已经来临。

3月26日中午,白朗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接待了一批客人。他们在山南市承包了大片土地,专门种植高效反季节果蔬,听说日喀则市场潜力巨大,专程到此考察洽谈。像这样的客户,仅在3月,就来了好几批!

小农经济难抵市场经济大潮,分散经营模式已经遇到挑战。“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0年浴火重生,白朗人冲破思想藩篱摸索前行;

20年初心不改,白朗人历经曲折失败坚韧不拔;

20年砥砺前行,白朗蔬菜产业积累了独一无二的丰富经验;

20年风雨兼程,白朗经济发展已到了破茧化蝶的关键阶段。

勤劳朴实的白朗人,还要再次经历思想的嬗变。

建成小康,不守老黄历

这样的嬗变,从未停下脚步。

“卖了末茬菜,拔了藤蔓,整了土地,再种上西瓜,一定要赶上5月底的白朗果蔬采摘节。”太阳偏西的时候,旦增欧珠卖菜仍未归,边巴顿珠一边寻思一边踱出家门。他要到温室大棚里看看,多年来,这已经成为这位老人的习惯,也已成为彭仓人的习惯。

他不紧不慢地走着,远山顶上的雪融化了,风儿变得温润起来。公路边,巴扎干渠引来的年楚河水哗哗地流淌着。田地里,渠水浇灌着新翻的土地。公路上,卖完菜的彭仓村民正驾车陆续返回,他们热情地向老支书打着招呼。

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时至今日,白朗蔬菜的最大短板,仍是发展不足。白朗县历届党委、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引导农牧民一步步转变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扩大种植规模,走产业化道路,果蔬采摘节就是其中之一——

从2011年起,每年6月,白朗县温室大棚里的丰收景象都会吸引区内外游客。

让外人到自己的温室大棚里又摘又吃,踩坏了菜怎么办?对于新生的果蔬采摘节,白朗菜农起初也不太接受,县里就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先作示范。

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周边乡镇蔬菜种植区的农牧民也逐步加入进来。还不到4月,边巴顿珠家其中一座温室大棚里的西瓜已种植完毕。在老支书带动下,从今年开始,昔日的贫困户丹增也加入了果蔬采摘节。他家温室大棚里,早熟西瓜已开始挂果,中熟和晚熟品种也长势喜人。

贩卖蔬菜过程中,一部分农牧民群众成长为市场上的弄潮儿。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白朗县对蔬菜协会进行改革,成立农牧民蔬菜种植合作社——

2016年,白朗县整合资金,在嘎东镇马义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建了50座280平米的温室大棚,温室大棚数量达到59座。这些温室大棚和合作社都交由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米玛承包,带领25名农牧民致富。

年底算账,毛利润115万元。仅工资一项,合作社就支付了62万元。昔日贫困户一年就摘掉了穷帽子。

“从群众思想观念、种植技能、市场化水平等因素综合来看,目前白朗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与山东省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似。”曾在山东省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鞠正江认为,要推动白朗蔬菜产业提高发展水平,就要把资金向生产关系上转移,培养广大菜农真正走向市场,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从去年开始,日喀则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迈出了发展壮大“雪域净菜”这一特色产业的步伐——

把全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的80%投到白朗,将果蔬种植作为支柱产业;

以绿色果蔬为主体,适度发展有机果蔬;

到2020年,白朗县各类温室大棚要发展到10000亩,占领日喀则果蔬市场的50%以上,力争在拉萨和区外产生一定影响,建成全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

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最大的问题,是怎样防止企业与民争利。

“在把白朗打造成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产业强县过程中,一定要保障群众的参与,一定要使群众成为最大受益主体。”陈昊说。

对于这个被普遍关心的问题,白朗县早有考量,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需要完善。

生产环节,企业统一生产和合作社分散生产相结合,企业进行监督指导,保证品质统一。

经营环节,企业统一收购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或进行深加工,或推向市场,市场风险由企业来承担,保障广大农牧民的经济利益。

除发展万亩有机蔬菜,白朗县还将打造万亩有机青稞、有机枸杞、有机饲草等项目。仅万亩蔬菜一项,就能够直接带动1万人就业,并辐射就业2万人以上。白朗县现有人口数量,还远远不够。

已实现脱贫摘帽的白朗县,未来几年还将接收从日喀则西部偏远地区搬迁来的2000户群众,这是全区精准脱贫易地搬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那时,白朗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上,还能再补充几万名劳动力。

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的号角已吹响,铿锵的脚步声,在年楚河谷回响;雪域净菜,已再度出发——

4月1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白朗县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在巴扎乡开工了。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高速列车,已经启动!年近古稀的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也将和彭仓人一起,再次勇敢面对人生的嬗变。

阳光掠过屋角,穿过阳光棚,照在一丛盛开的海棠花上。坐在廊下的沙发上,边巴顿珠老支书呷了一口茶,平静地说:“‘珠玛珠’(西红柿)不只爱阳光,幸福也不只偏爱汗水。建成小康,不能守老黄历。听党话、跟党走,乡村小路也能走成康庄大道。”

村外温室大棚里,儿子旦增欧珠正在拔去冬天的藤蔓,准备播种属于这个春天的希望。

擎着簇新的理想,白朗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站在这片曾经出产累累硕果的土地上。

这片土地,是历经沧桑的土地;

这片土地,是生机勃勃的土地;

这片土地,是创造奇迹的土地;

这片土地,是孕育希望的土地!

年楚河依然在静静流淌,一群鸟儿鸣叫着掠过屋顶。彭仓村边的柳树,又一次绽出春天的嫩芽。

听,席卷高原的春潮,已滚滚而来。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