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中轴”,使村情挖掘、公司带户、户社融合三“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线”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形成稳定产业扶贫结构的“发展三角”模式。“基于该模式,隆德县整合资金2650万元,将资金靶向投入到13个乡镇的71个村,支持农村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标本兼治消除‘空壳村’。”4月27日,隆德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隆德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通过探索创新发展经营模式,隆德所有村、社区最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5000元以上。
陈靳乡新和村深入挖掘多年传承的耕读文化、孝文化和马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地改造20户农户庭院开办农家乐。借整村推进契机,村中“两个带头人”趁热打铁,成立新和村旅游协会,以致富带头人为会长,通过“支部+协会+带头人+农户”模式组织村民入股旅游公司,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协同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区日常管理工作,以股金分红和劳务收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清凉村林下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将农户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发展紧紧捆在一起。为没地又没钱的农户提供发展途径,组织他们以劳动力入股,让每个贫困户都能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红利。村中“两个带头人”为合作社的林下鸡注册“清凉湾”商标,将其供应到村中成立的农家乐“清凉山庄”,不到4个月就获得集体收益20万元。目前,该村集体收入超过140万元,贫困户分红、工资收入达3万元。
神林乡辛坪村成立绿鲜果蔬公司,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农业观光园,将村民吸附到产业链各端学技能、增收入。公司成立后,与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大棚廉价出租、优先安置就业、房屋改造、特困救助的协议,辐射带动200多户种植大户一起帮助贫困户增收。帮扶之下,村民沈煜将自己种植的重达140公斤的“状元南瓜”卖给游客,一次收益1.6万元。(记者 朱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