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沪上各植物园和公园绿地举办的花展为城市抹上七彩颜色,申城弥漫着浓浓花香。
市民看花看热闹,但业内人士却看出了“门道”———作为展示植物科研、园艺水平和景观风貌的综合平台,花展在推新推优、经济环保等方面正日益发力。
新优植物品种得来不易
上海植物园举办的上海国际花展,游人如织。40公顷花海中,有一个国内外新优苗木、花卉品种展示区。虽然展示区面积不大、品种不多,但这在申城各类花展中已是难得。
今年国际花展的主题花卉是天竺葵,共展出50个品种,深受游客喜爱。这种原产自非洲南部的花卉,花团锦簇茂密,花叶均具观赏性,在世界各地已广泛种植,国内也已普及,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自主培育的天竺葵园艺品种还寥寥无几,市面上可见的多是“舶来品”。
从上世纪80年代举办第一届郁金香花展以来,上海植物园每年都有不少于一场主题花展,展示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植物品种。植物园科研中心负责人赵广琦直言:“这些年花展的园艺水平突飞猛进,但新优品种的推介却一直不太给力。目前还是国外引进品种较多。”
原因何在?赵广琦分析,主要是因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本身极其难得,“培育一个性状稳定的植株品种需要五至八年,筛选过程中需要一定面积的苗圃基地,之后还要有更大的苗圃批量繁殖幼苗,很多植物和公园不具备这些条件,每年花展又需要大量花卉,科研步伐跟不上”。
科研发力补上新优产品的“缺”
去年5月底,上海植物园6位园艺专家赴英国伦敦参观年度园艺盛会———切尔西花展,这些一直和植物打交道的“花匠”纷纷感慨,国际著名花展上,新优品种最多时可占到80%以上,而我们的花展还难望其项背。
国内植物科研和园艺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努力补上新优品种这个“缺”。过去5年,上海植物园已培育出17个性状稳定的花卉新品种,仅今年2月,就有5个茶花品种“玫玉”“玫瑰春”“俏佳人”“小粉玉”和“垂枝粉玉”顺利通过上海林木良种审定初审。这5个茶花品种均具有多枚花蕾簇生、开花繁密和冬春色叶等观赏性,已在金山、徐汇、青浦等区完成区域试验,耐弱碱性土壤、全光照、高温等环境条件,观赏性状稳定。目前这些品种的繁殖、栽培配套技术完整,可大面积生产与应用。同月,植物园3个茶花新品种“上植华章”“上植月光曲”“上植欢乐颂”也顺利通过现场实质审查。
在辰山植物园,科学家和园艺学家也在加紧开展植物科研,并培育出多个月季、茶花等新品种,逐渐充实到每季的花展中,还有很多品种已种植在市内街道和其他公园。辰山植物园园艺部负责人刘洋表示,从科普、科研和植物资源收集展示的角度来讲,花展展示园林园艺行业新优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一直处于“在路上”的状态。
花展逐步摆脱高耗能状态
成本是每年花展绕不开的话题。“花无百日红”,如何做到各项效益最大化、而成本最低?近几年,申城的植物园和公园对此也有颇多反思。花展选择什么品种作为主题花,也经历了一场“换脑筋”,从单纯的好看、高耗能、强透支逐渐转向经济实惠、与原有环境契合、环保自然等方面。
共青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唐文斌表示,园里的都市森林百花展连续举办了16届,公园早已意识到花展期间成本高企,于是一些昂贵的植物品种被逐年替换下来,“根据我们自身的森林环境做了调整,现在更多的是林间、水岸边大片种植的二月兰,还有桃花、海棠、喷雪花等造价不高、观赏价值高、多年生且易养护的花卉品种”。这些改变不仅节省了办展成本,还完善了园里森林生态体系,成为固定持久的景观,可谓一举多得。“由于花卉品种升级,花展的养护费用也减少了。”唐文斌说。
从今年上海国际花展的主题花天竺葵和大量使用铁线莲、樱花、桃花、牡丹、杜鹃、芍药、月季等配花上,也可看出上海植物园办展思路的转变。上海植物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梅林介绍,天竺葵花期较长且更皮实,与花展时间契合,展出前无需补充光照或种球冷藏等“预处理”,养护容易,省去了一次换花的消耗,“预计能节约20%的花材成本及20%的换花人工成本。”而其他配花,多数也很常见、好养护,成本节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