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村采访,有一个问题总被提及:观念。
比如,包扶干部推广特色种植作物,让农民转换生产方式,或者实行一项新的政策时,因为村民的固有观念和想法,多少会受到阻碍。
怎么办?最常用的办法是“引导”——靠政策宣传、靠示范带动。这的确见效。如今在脱贫一线,“等靠要”的少了,干起来的多了。
可是,在贫困乡村,也包括其他农村,有个客观现实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那就是农村人口高龄化、劳动力孱弱化,这些明显制约着脱贫攻坚的效果。笔者了解到,在建档立卡户中,“老两口”占的比例非常大。
一边是农村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需要“热火朝天”,一边却是破败冷清的气氛,缺少朝气蓬勃的年轻气息。曾有乡村干部对笔者坦言:用不了几年,在农村就只剩下“兜底户”。
怎么破解?最直接的办法,或许就是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去。
当然,这些年有年轻人从城里“逃回”老家农村,而且还小有建树。比如,有一个贫困村,短短几年内,村民几乎都成了养羊大户。说起来,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村上回来几个有“本领”的年轻人。他们组织建起滩羊标准化养殖合作社,还通过互联网把本村和邻村的滩羊销往全国各地。笔者曾采访过一位年轻人,他对村庄充满了感情,心心念念在本村开起农家乐,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发展愿景里,要带动全村发展休闲产业,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不得不说,这些年轻人的感染力、带动力,如此强烈。他们有想法,有魄力,压根儿不用引导,自己就像是希望的“引领者”,用行动证明:只要敢想敢做,敢拼敢闯,农村就是一片收获梦想的热土。
或许有人觉得,把年轻劳动力“捆绑”在农村土地上,合适吗?当然,如果仅仅是束缚,肯定不行。可如果是有回乡的意愿,并且肯在农村做出一番成绩的年轻人呢?
其实,到农村走走看,不难发现,如今农业生产,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纯体力劳作,而是像前面提及的那些年轻人所做的,成立合作社、借力“互联网+”,发展休闲农业,在传统养殖、种植基础上,以新方式、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农业潜力。而这些,需要青年人更新的观念、更远的眼光,反过来说,农村发展的现实也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天地。
在这个背景下,让一些或接受过良好教育,或在外闯荡过的年轻人,带着积累的见识、眼光,以及技术和市场观念,可能还有一些财富,回到家乡去。既照顾了曾经留守的“老小”,又为农村发展出一把力,即实现了个人价值,还能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让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当然,回到农村发展,如今没那么简单。除了有想法,还得有勇气。毕竟,乡村不是只有田园风光,还有诸多“短板”,尤其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环境等方面。怎么解除回乡青年的顾虑和担忧,扫除前行路上的障碍?真正让愿意回村的年轻人回得去、留得住,还能富起来,扶持政策不但不能缺位,还要越来越精准。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补短板效果日益明显。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被吸引回乡,用自己的力量激活农村那片希望的田野。(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