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抓落实。对于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这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到基层稳定发展的重要改革来说,改革的参与者、亲历者,都一定会有很多故事、很多感悟。他们工作的艰辛,就是改革的艰难;他们的获得感,就是改革的成绩;他们工作的每一天,就是改革落地的具体进程。让我们来听听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三位改革亲历者的心声。
拿到市里同时下发的两份文件,宁波江北区洪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时栋觉得自己像拿到了“尚方宝剑”。
文件,是两个实施意见:一个有关建立区县(市)职能部门职责下沉镇乡(街道)准入机制,另一个有关加强区县(市)职能部门派驻镇乡(街道)机构属地管理。有了这两把“尚方宝剑”,街道就可以协调区级职能部门派驻在街道的机构,“不再像以前那么尴尬了。”
王时栋说,这种尴尬,其实全国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都会遇到。这次,他们是先人一步,享受到了宁波市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改革的红利。
“条”“块”捏在一起了
讲述人:街道干部王时栋
“我的地盘难做主”!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也是所有乡镇(街道)干部会遇到的困境。
一方面,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事务庞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人手少、权小责大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块“短板”愈发明显。
以我们洪塘街道为例。街道位于江北区城郊接合部,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还被定位为宁波中心城区北部经济中心的重要核心。
可在日常工作中,街道的在编人员只有35人,且缺乏相应的社会事务执法权,很多事情想管也管不了。
可虽然街道没有执法权,但相关的执法力量,我们一点都不缺。区里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卫生、司法、国土、规划、环保等职能部门都在街道有派驻机构。只是街道“指挥不动”。因为这些机构是从上到下“条线”垂直管理的。街道要他们配合开展工作,很多时候靠的是“面子”。
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的打造,就是为了破解这个尴尬。毫不夸张地说,乡镇(街道)“四个平台”,是矩阵化管理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听着有点难懂,但其实,具象化了就很容易理解,平台的建成,强化了乡镇(街道)对这些派驻机构和人员的属地管理刚性调控,促进“条”与“块”的融合,这样,乡镇(街道)与具体职能部门就“捆绑”在了一起,真正拧成一股绳。
2016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这让改革有了“顶层设计”。为让这关键一环落到实处,宁波市委办公厅又在今年4月11日印发了相关实施意见,给了我们具体的改革方向和操作办法。
文件里面“干货”不少,从日常管理、干部任免、考核和激励、责任分工等多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比如,规定派驻机构“日常工作和人员队伍由镇乡(街道)管理和使用”,镇乡(街道)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有“一票否决”权,以及镇乡(街道)对派驻机构的考核占其年度考核的60%等,现在,我们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了。
如今,江北区又对照市里的两个实施意见,提出了配套的具体工作措施,这让我们乡镇(街道)真的拥有了指挥棒、话语权,壮大了基层力量。我和同事们都很振奋,工作的劲头都更足了。
执法盲点消除了
讲述人:街道市场监管所所长林珂杰
说起“四个平台”改革,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工作要求更高了。以前,我们是市场监管系统内进行直线式管理,现在变成了系统和属地一同管理。
不过,我们的履职也更到位了。比如今年4月12日起,我们对洪塘辖区内经济适用房的周边环境进行了为期4天的整治提升。这块区域情况复杂,经济适用房集中的宁沁路和通惠路两侧,有300多间店面房,店面集中、居住人群集中、临近主干道、原道路狭窄,几大原因造成周边几条主要道路违停、占道经营现象屡现不止。以前多次整治,效果都不理想。
这次,我们由街道牵头,综合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由沿线社区和物业配合,重点对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设摊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同时发挥网格员的力量,加强日常巡查,进行常态化管理。半个多月以来,情况大有好转。
第二个体会,则是我们跟街道、村社联系更紧密了,消息也更灵通了。以前,我们获取消息需要靠自己的队伍去巡逻。现在网格员、其他平台或职能部门发现问题,都会及时上报到街道综合指挥室,后者在分析研判后,会及时把信息指令派送给我们。
洪塘街道原来有各种网格1261个,比较分散,还容易存在盲点,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现在重新划分成130个网格,其中人居网格115个,企业、大型商场等专属网格15个,并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了区域全覆盖;通过加强业务培训,网格员的素质、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很多盲点都被消除了。
“双头管理”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本职工作?那是没有。市里相关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日常工作和人员队伍由镇乡(街道)管理和使用”是在“履行法定职责和不改变机构隶属关系前提下”,而且还明确了责任分工,我们会与所在镇乡(街道)协商后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现在,我们与街道已经制定了分管领导交流机制,我们的分管副局长每个月一般会与街道分管领导面对面交流两次;派驻机构负责人更是每周都会与街道领导碰面,随时电话沟通。
我和群众更近了
讲述人:街道北欣社区第七网格长赵伟
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立以来,我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是80后,是名网格员。尽管有人说,我们网格长是基层治理体系中最小的“官”,但我是越干越有味道。因为整个基层治理要良好运作起来,离不开我们提供最新、最基础的信息。
2015年12月,我开始当网格员,主要负责民政网格工作。那时候,基层网格设置还是民政、工商、卫计等各条线各管各布置。网格设置大小等情况也不一样,我当时负责的区域相当于现在11个网格那么大,经常跑在路上,想跟居民“混个脸熟”都不容易。而且当时网格员只负责各自条线上的事情,遇到居民问我民政以外的事情,我还要挨个打电话请教其他同事。
现在,仍然是当一名网格员,但我对社区的了解更深,居民们也都认识我了,有事情会主动来找我。区里专门编制一本网格员操作手册,把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归纳为7大类33项,遇到问题我基本可以直接答复。目前,我们街道居民反映的问题,80%左右可以由我们网格长处理,10%可以在村社区解决,剩下10%上报到综合指挥室,交办到相关职能部门解决。
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4月14日下午15时48分,我们北欣社区网格员王迪在走访中,得知居民徐大爷医保卡上没钱但急着看病,立即通过手机终端上报了这件事。3分钟后,街道综合指挥室受理并把事情派发到街道公共服务中心;5分钟后,中心主任崔建平就答复说,徐大爷可通过办理“家庭共济网”解决这个问题,还详细告知该带哪些证件到中心哪个窗口办理。王迪帮徐大爷办好了这件事。徐大爷及时看上了病,连连表示感谢。
改革后,我们网格员的自信心、责任感更强了。因为我们有对职能部门考核、督查的权限——每个事件的发起和关闭由我们决定。这对“四个平台”的落实也很关键。因为,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是以网格管理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所有事件都在网上发布、流转、落实,事件的答复时间、办理时间都有时间规定。如果我接到居民反馈对职能部门处理事件不满意,就可以不关闭或者延迟关闭该事件,街道综合指挥室会马上发现这个情况,对处理事件的职能部门进行问询。如果确定其履职不到位,还会进行追责。
有压力,也有动力,反正,这份工作,我还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