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5月10日文章,原题:大多数印度人和中国人存在共识的三个方面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但由于两国拥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宗教和语言,许多人认为他们的相似之处仅限于此。然而,当考虑到婚姻、消费主义和教育观念时,两国间又显现出一些极其有趣的相似点。
1.中印父母都十分看重儿女婚姻和礼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印度,婚姻都被视为步入正统社会并融入其中的关键一步,父母莫不对其子女的婚姻大事牵肠挂肚。两国社会都存在庞大的正规/非正规和线上/线下相亲体系及服务。父母甚至前往“婚姻市场”根据宗教、社群和经济状况等条件为子女物色配偶。两国社会更看重文化共性、财富和社会地位,将婚恋观及兴趣相投放在后面。如果你到30岁仍未结婚,人们将对你投以同情且担忧的目光,尤其当你是女性时。
2.痴迷奢侈品为彰显身份但都钟爱打折商品。两国民众乘坐飞机到欧洲购买奢侈品的现象很常见,为的是确保最佳购买选项并避开国内市场因进口税费导致的高价。他们都以拥有昂贵物品为豪,但以极低价格买下同样会感到兴奋。此外,他们还毫不避讳地打听或说出为某些商品花了多少钱。
3.两国学生承受巨大学业压力但不重视情商。为在全国高校入学考试中获得将被名校录取的高分,中印两国学生都在承受来自父母和教师的巨大压力。鉴于两国人口众多,考生们被各自国内名校录取的比例使哈佛和斯坦福的入学要求看起来也算不上苛刻。由于强调数理能力且死记硬背,中印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令美欧同龄人相形见绌,尤其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课程和标准化考试方面。但两国相对都不重视创造力和情商,往往不鼓励青少年学习文科,导致他们不擅长写作并欠缺辩论能力。此外,考试压力使两国学生都存在令人担心的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在人口大国中,两国民众从小就不得不与许多人竞争机遇与资源。这也使他们无论在学校、职场还是在社会中,都总是面临与同龄人竞争的社会压力。但两国又非常重视社群观念,这也是择偶等问题成为集体而非个人决定的原因。毕竟,家庭、社群和国家等观念是中印两国身份意识的核心。(作者丽萨·曼戛尔达斯,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