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宁夏 » 正文

全球报道:照亮荒滩的“一束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15  来源:宁夏新闻网
核心提示: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总投资4.5亿元、占地1245亩的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政府+企业+建档立卡户”的合作模式,助力产业脱

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总投资4.5亿元、占地1245亩的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政府+企业+建档立卡户”的合作模式,助力产业脱贫。 记者 王猛 摄

登高俯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排列整齐的钢架大棚如同纵横交错的棋盘。与普通的设施大棚不同的是,这些大棚顶上都覆有一面蓝白相间的太阳能发电板。

曾经的干沙滩,如今的金沙滩。光伏产业如同照进这片荒滩的“一束光”,不仅引领在此扎根的生态移民摘掉穷帽,更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奔途上,努力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

5月12日上午,村民王彩娣正站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采摘香菇。看到立体床架上整齐排列的菌棒表面如花绽放的一丛丛香菇时,她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自去年9月起承包这栋食用菌棚至今,王彩娣逐渐掌握了香菇的“生活习性”。虽然每天打理菌棒、采摘香菇的生活忙碌而辛苦,但在她的小账本上,承包大棚8个月的辛苦,已经换来了2万余元的收入,这在王彩娣搬到原隆村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从隆德老家搬迁到原隆村的王彩娣,是村里76户建档立卡户之一。不能再像在老家那样广种薄收,她便和丈夫王彦红商量着做点啥。

“村西头那家光伏产业园最近在招工,我想去试试。”

“咱们种地种习惯了,当工人能行吗?”王彦红露出迟疑的神色。

“听别人说,在里面种花、种蘑菇,就能拿固定工资,学到技术还能承包大棚哩!”

2016年4月,王彩娣如愿应聘到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她在园区边打工边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三个月过后,王彩娣已经对承包大棚有了十足的信心。

2016年9月,王彩娣作为建档立卡户优先“拿下”了一栋食用菌棚的承包权。在收获头茬香菇后,王彩娣对香菇种植逐渐得心应手,食用菌棚也打理得越发出色。每次交菇,她都能交100斤左右,大多数都是每公斤12元的一等菇。

按照闽宁镇推行的“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脱贫模式,2016年王彩娣一家的保底收入近6万元,除去“4+1+1”模式年分红2.8万元外,还有3万余元来自王彩娣承包大棚所得和王彦红的零工收入。去年年底,王彩娣向村委会提交了退出申请,顺利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册中销户。

让“王彩娣”们脱贫的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30MW光伏农业项目占地1245亩,共建有588栋棚,分别种植花卉、食用菌、枸杞、茶叶,养殖蝎子等。园区以光伏设施农业大棚为载体,采用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生态种养生产模式,借助光伏发电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引导本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在华盛绿能(宁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主管郝文魁看来,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才最有可能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将每年土地流转费按小麦时价结算,今年一亩地约流转近600元。”郝文魁说,除土地租金收益外,企业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鼓励移民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每人月收入能确保2000元至3000多元不等。

像王彩娣这样承包大棚的村民,则由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工具、技术等,全心投入生产,收入也最多。“一栋食用菌棚半年周期收入2万余元,花卉棚则为3万元一年。”郝文魁说,这也是该企业为助力生态移民脱贫打造的“终极模式”。

大棚内,王彩娣边采摘香菇,边和来帮忙的王彦红讨论着今年9月继续承包大棚的一些细节。大棚外,棚顶的太阳能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新生活,就这么美好而实在地到来了。(记者 李冬梅 张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