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山西省近年来积极探索“购买式造林”新模式,由市场主体按照政府规划和标准自主造林,经过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所造的林木。这种模式能否有效提升造林效率和质量?能否成为贫困群众增收新途径?记者采访了相关造林村民和管理部门。
在吕梁山南端大宁县下白村一带,不少荒坡都种上了松树苗。村民冯还堂说,参与购买式造林,他所在合作社去年造了120亩林子,参与的13人每人挣了2000多元,今年还计划造林3000亩,预计能吸收100多户贫困户参与。
记者了解到,购买式造林最早由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在2013年试点,初期仅限于林局内部职工。主要是由管理局统一规划,职工自愿申报,经竞价确定造林主体和造林购买价格,之后由职工全额出资造林,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合同价款的30%,三年后按标准收购并支付余款。购买式造林在2015年正式向林农和社会试点推进。
在县域试点中,山西创造性地将购买式造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以上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截至去年年底,山西省已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188家,吸纳贫困劳力5.5万人。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去年4月,48户社员中45户是贫困户,去年完成购买式造林1500亩,参与造林的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
据山西林业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购买式造林以政府花钱买活树为理念,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要我造林”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要造林”,是“极小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
截至去年年底,山西省已在黑茶山林局、岚县、大宁县等地完成购买式造林15万余亩。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将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在全省积极稳妥组织开展购买式造林。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