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西 » 正文

全球报道:山西籍书商公布清御医稿本 载有秘方偏方600余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2  来源:山西新闻网
核心提示:小图:《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 大图:研讨会现场,专家对稿本进行认定。本报5月21日讯 今日,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聊

小图:《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 大图:研讨会现场,专家对稿本进行认定。

    

    本报5月21日讯 今日,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山西籍书商彭令发起,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即将实施。这也标志着清嘉庆御医汪必昌的又一医学专著及其整理和发现的600余个怪症秘方、偏方将有望重见天日。
    《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于2017年新春期间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执行主任、山西籍书商彭令发现。稿本收录了御医整理、编撰的大量秘方偏方,其中不乏“癌症”“肿瘤”“尿血吐血”等恶性疾病。稿本作者汪必昌,字燕亭,清代歙县人,生于1764年,在嘉庆年间被选入太医院,任职9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原馆长范景中明确认定,这部稿本为清嘉庆御医汪燕亭《聊复集·怪症汇纂》手书待定稿。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原副研究员、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原总经理拓晓堂则从纸张、墨迹和书法的角度进一步确证该未刊本为御医汪必昌待定稿本,即初稿本真迹。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古籍部原副主任姚伯岳教授认定此稿本必为汪必昌手稿真迹无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原主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教授则指出,稿本作者汪必昌属于“秀才学医,如笼抓鸡”类型的清代中期名医、御医,该稿本应是作者博览医学群书后,深入研究、考证、实践前辈治病救人的秘方偏方后,收集整理的一部治疗“怪症”(即疑难杂症)的读书笔记,其间有心得、有发挥、有创造,十分宝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导郑金生表示:“这一未刊本广泛收集整理的各种疗法及偏方秘方,数量巨大,应逐一核查,看能否从中发现仅见于此稿本中的疑难杂症治疗新法新方。如果能有更多新发现,则稿本的价值会更高!”
    彭令祖籍山西太原,1970年出生,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2008年,他因发现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海国记》,震动海内外。由于《海国记》涉及《浮生六记》佚文,且有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铁证等,彭令的《海国记》最终被买家竞拍到1325万元的高价(本报2010年9月12日、11月26日、12月20日、12月21日等曾多次报道)。

    缘起
    筹资千万购得清御医偏方稿本

    一页页泛黄的书页上,全部刻印有淡淡的朱红小格,旧迹斑斑的书页上,用清秀的毛笔字,记录了各种疑难杂症的方法目录、药方内容等。这本特殊的旧本中医专著,就是清代嘉庆年间御医汪必昌的手稿《聊复集·怪症汇纂》。
    今年5月21日,彭令等人收藏的这份手稿,在位于北京市西三环的一家酒店会场内刚一展出,便引起不小的轰动。
    彭令是2017年春节前夕首次见到此手稿的。当时,一位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老先生多方联系后,托人找到了喜欢藏本的彭令。看着手稿上木板刻印的朱红小格,听着书稿主人讲此稿为清代御医的手笔,彭令立即意识到,这部手稿,可能对于中医学界、对于我国收藏界,都将是一次大的发现。再对照手稿的陈旧程度和稿本首页页面上漂亮的单鱼尾装饰,以及书本内历经几代人摩挲过的痕迹,彭令凭着多年对藏品独有的鉴别力认定,这是一部难得的珍品。
    研讨会上,谈及初见此稿本时的情景,彭令依然难掩兴奋与欣喜。“此件十分开门,凭我的一点经验,立刻断定这是御医真迹,而且是难得的精品。”仔细地阅读后,彭令更加激动,因为在该稿本中,收录了治疗怪症(疑难杂症)的秘方、偏方540种,共计600余个。
    最终,彭令联合几位朋友,筹集1000万元,共同购得了这份手稿。彭令表示:“虽然卖家索价较高,但我认为,我的买价实际上远远未达到该稿本的实际价值。”购入稿本后,彭令又对其年代和作者进行了考证,确定此稿本为嘉庆年间御前太医汪必昌著作《聊复集》的未刊稿本。

    探究
    一部未刊稿,多少“疑难”事

    汪必昌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他的《聊复集》是什么样的专著?大量的资料寻找、请教专家、潜心“补课”后,彭令惊讶不已。原来,汪必昌为清乾隆甲戌年生(1754年)人,是清嘉庆年间的御医。
    根据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新安医学传承人李济仁老先生主编的《新安名医考》和《新安名医及学术源流考》:汪必昌,字燕亭,号聊复,生活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徽州歙县(即今安徽省黄山市)人,著有《聊复集》《伤寒三说辩》等医书。汪必昌最重要的著作《聊复集》刊刻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此书当时由官局刻印。
    汪必昌家原是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汪宁斋、父亲汪恒园都是专研古诗文的学者,在当地颇有名望。汪必昌出生时,由于其父年老而其母多病,家境转入贫寒。出于谋生养家的压力,汪必昌无法读书出仕,而走上了学医行医的道路。
    青年时期,汪必昌潜心钻研医术,后来立志外出游学,最终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声名鹊起,并被选入太医院。由《聊复集》的序文推算,汪必昌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左右进入太医院,在太医院学习、工作,并做到了御医(御前太医)的职位。汪必昌在太医院任职共9年。在离开京城前,汪必昌整理其平生所学,写出了《聊复集》。《聊复集》共分5卷,涉及诊脉、辨证、辨药、眼科、口齿咽喉科,内容广博而精深,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医学水平,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汪必昌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力作《伤寒三说辨》。
    至于专家们一致认为确是汪必昌手稿的《聊复集·怪症汇纂》,其四种稿本为何未能刊出,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等等,至今都还是谜。

    往事
    曾经淘到破烂手抄本,拍出1325万元

    彭令祖籍太原市,现在北京市定居。
    提到彭令,最令收藏界、文艺界轰动的,便是2008年,他发现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海国记》,特别是一部《海国记》拍出1325万元高价一事。
    一个周六的清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内,彭令看到一本破烂的抄本,封面“记事珠”3个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最后,彭令以高于心理承受价几十倍的价钱,买下这本“烂书”。
    回忆起这些,彭令说:“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个书贩子姓甚名谁,另一方面,如果书贩子知道这本‘破书’里竟藏着一个惊天秘密,也一定后悔不已。”
    原来,彭令经过多方查证,认为此书是清代学者钱泳的笔记。收拾、整理后,彭令将《记事珠》送到北京参加中国书店2006春季拍卖会,起拍价10万元。“幸运”的是,这次的拍卖,《记事珠》流拍了。几天后,他接到香港一位神秘人电话,表示愿出高价希望他转让。
    他似乎从中嗅出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开始细读《记事珠》。他发现,书中有清嘉庆十三年“册封琉球国”的记载。稿本中有许多关于琉球风物的详细记载,此外还有沈复的身世及《浮生六记》各卷的标题,共18页,6200余字。查阅资料,彭令发现钱泳已知的《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只有四记,后二记从未面世过。
    进一步研究,彭令发现,钱泳抄本《记事珠》中的条目《海国记》,应当就是《浮生六记》遗失的卷五《中山记历》。彭令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请教了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萧相恺先生等,萧所长完全赞同他的观点。而远在台湾的《浮生六记》研究学者蔡根祥教授更是积极支持彭令的研究。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研究,彭令发现了一个秘密。公元1808年,沈复随同出使琉球,《海国记》中记叙着《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书中,沈复记载下了这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蔡根祥告诉记者,抄本上写的钓鱼台指的就是钓鱼岛。
    这本手稿背后的秘密,迅速引起众多方面的关注。为了这本手稿,日本神秘人士一度出价千万,欲让彭令转手该手稿。彭令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我是华夏子孙,日本人就是出一个亿也别想拿走。”
    此后,《记事珠》记述的内容和事实,不断被专家、学者解读,并渐渐为各界认可。最终,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海国记》之《记事珠》,于2010年被拍出了1325万元的高价。拍卖会结束后,成功竞拍到藏品的神秘买家,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而拍卖之前,举办方明确表示,因《海国记》原件涉及我国领土主权,谢绝国外人士参拍。成功拍卖后,彭令按照拍卖会前的承诺,将拍卖所得的大部分资金,捐献给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本报记者 任俊兵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