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一凡 凤凰国际智库美国观察员
编者按:
对于“一带一路”,美国的回应确实不算热情,不论政界、学界、还是商界。
美国前脚刚决定派出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参加北京“一带一路”论坛,白宫发言人斯派塞紧接着就在记者会上,迅速澄清美国派代表不等于将参与“一带一路”合作。
论坛上,波廷杰虽然表态要成立美国“一带一路”工作小组,但也提出提高采购透明度、让私企广泛参与等条件才能“让合作成功”,委婉地表达了美中“一带一路”合作的不确定性。
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官方回应显然少得可怜。不仅如此,美国主流媒体甚至很少会专门报道“一带一路”。
美国到底有多不想参加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是,现在美国对“一带一路”开始“冷转热”了吗?
本期《战略家》栏目,凤凰国际智库美国观察员徐一凡走访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奥斯林、前劳工部财务总长莫天成、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项目主任李成等近十位学界政界精英,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亚洲事务资深主管波廷杰出席北京“一带一路”会议
民众“兴趣索然”,学商政界“冷眼旁观”
虽然美国人总是擅长以自由的名义创造分歧,但面对“一带一路”,从民众到学界、商界、政界却都难得一致地摆出了冷漠脸。
被问及“一带一路”时,大部分美国人都是一脸茫然。从世界地图上看,“一带一路”与美国本土相距甚远。这让“地理很差”、不太关心外界事务的美国民众兴趣索然。
“不是很重视,也没有特别了解。”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保守派专家迈克尔·奥斯林在接受凤凰智库采访时,这样概括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他的同行们即使以亚太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也有不少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对商人来说,如果有利可图,地理位置遥远不是大问题。但关键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在美国人眼里可能并不算“富矿”。曾在美国国务院、财政部、劳工部都担任高级官员的华裔政治人物莫天成,现已拥有自己的商业咨询公司。他告诉凤凰智库观察员,大多数美国商人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属于“危险的地方”。
语言不通、文化迥异,加上基础设施不配套、法制不完善,使他们并不愿意去那边开疆拓土。像摩根斯坦利这样的超大企业才是极少数例外,其投资结构策略要求部分资金去往风险较高的地方试试水。
相对而言,部分在美国商界叱咤的华人,由于在中国出生且居住过较长时间,对于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投以本能的关注,明显更加热情、乐观。房地产商人刘伟敏就认为这是个好机遇,正在考虑为美国本土商人和“一带一路”项目牵线搭桥。经营石油和酒庄生意的吴少萍也在积极考察参与一带一路的“入口”,初步想法是在石油科技方面寻求合作。
不过,华商的顾虑并不比别人少。即使是看好“一带一路”的商人,也不约而同地希望中国能更具体、更透明地宣传介绍“一带一路”。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对于“一带一路”具体项目、合作形式等诸多问题依旧有些摸不着头脑。
与商界不同,政界和学界的“冷眼旁观”主要源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担心。共和党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对外与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杰米·弗莱一直大力呼吁特朗普尽快制定亚洲经济战略。中国在亚太经济领域非常活跃,“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证明。他对凤凰智库观察员表示,美国和一些中国周边国家担心中国的活跃会造成亚太力量不平衡,损害稳定。
但亚洲国家的自身立场是美国在制定战略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传统基金会亚洲政策主任沃尔特·罗曼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确需要资金进行经济建设,对他们来说这个计划好处大于威胁。他解释道:“这样一个‘中国牵头’的经济战略计划,中国可能不愿意美国加入、然后被美国指导怎么做。所以就算美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没什么坏处,美国政府也不会有太大兴趣。”
罗曼还表示,美国有必要派一个高级官员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美国怀疑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其实并不在乎经济利益,只是想获得地缘政治优势,与美国竞争乃至将美国挤出亚太。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提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周边国家抛送“你依赖于我”的“暗语”,就是这类观点的典型代表。
美国各界对“一带一路”摆出“冷面孔”,直到现在仍没有消除重重顾虑,其中主客观原因并存。对于商界来说,自身偏好、怀疑“一带一路”计划经济意义、缺乏具体信息,都成为他们调动热情的最大障碍。而对于政学两界来说,他们既担心“一带一路”损害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和领导力,也无法想象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将如何容纳美国的参与。
不难理解,二战后的世界第一强国,在面对另一个大国提出并主导的经济计划时,很难轻易消除心理障碍。
美国态度冷转热,“监督帮助中国”呼声渐高
“冷面孔”只是美国对“一带一路”的表情之一。在政府宣布将派代表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前,有人曾毫不吝惜地展现出对这个计划的赞美。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盛赞这项计划对世界来说是一种摈弃冷战思维的新治理方式,创造了通向崭新公平的经济秩序和新的国际关系范式。
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等职务的外交家约翰·内格罗蓬特看重的是“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还会给周边国家带来更多技术建设和投资机会。美国企业可以参与投资,这也会让美国经济从中获利。
威廉·琼斯和约翰·内格罗蓬特都属于“乐观派”,主要着眼于经济利益又对前景看好。关注“一带一路”的华商多从属这个派别。他们只是因为得到的具体信息还不够充足才没有释放出完全的热情。
美国“审慎派”往往思虑深重,在看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后,主张美国有必要参与进去以“把握方向”。曾负责国际组织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美国驻欧盟大使克里斯滕·西尔弗伯格对凤凰智库观察员坦言,一带一路逐渐发展成大计划、大工程,甚至延伸到欧洲腹地,从经济和战略角度美国都应当参加,成为制定规则的一部分,帮助这个计划“塑型”。
如果美国想要“矜持”地参与进“一带一路”,部分政界人士还形成了“监督派”观点。曾经美国对同样是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却受到许多学者和官员“不识时务”的批评;“监督派”观点部分接受了AIIB的教训而形成。
前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蒂芬·哈德利等美国前官员在不久前完成的《建设“现实实力”: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向特朗普政府建议:一方面,中国的地区行动和角色在挑战美国领导的亚太地区秩序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又有能力在地区秩序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此一来,美国应当更多参与中国主导的多边平台和计划项目,并对这些平台进行改革和提升。
不管是吸收教训,还是出于现实考虑,逐渐成长起来的“一带一路”都让美国不得不更加重视这一计划。
5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文章称,中国向全球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美国企业不愿错失良机。
特朗普不急表态,“一带一路”还不够强大
目前白宫对“一带一路”的表态非常微妙,如同在小心翼翼地试探河水深浅与走向。
从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官方表态看来,特朗普与白宫最终没有像奥巴马忽略乃至“围剿”AIIB一样对待高峰论坛,也没有如传言只派一位低层级商务部官员参加,而是派了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参加。
但同时美国又强调自己要参加的仅是“论坛”,并非确定参加“框架合作”。波廷杰曾担任过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的驻华记者,属于“知华派”加上“务实鹰派”,和美国此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天然相合。美国派比较重要的白宫官员出席中方重视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也符合两国此时积极的氛围。毕竟由“习特会”生发的美中贸易“百日计划”对话正在进行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你来我往互惠互利的初步进展。
美国既希望看清楚“一带一路”究竟会如何发展,又不确定是否要从实质上参与以及参与程度如何。一方面如政界出身的商人莫天成所说,美国官方注意力不多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可能是件好事。毕竟,美国的资金和支持对“一带一路”现在的发展来说不是必需,“不注意”反而让这个经济计划受到掣肘的可能性更小,需要考虑的“平衡”更少。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始终留有一定的注意和警惕,这并非针对“一带一路”项目,而是由两国复杂关系决定的。正如白宫发言人斯派塞把“一带一路”视作“重要的贸易举措”,贸易是美中之间的重大议题,关系到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
未来如何发展,还要看美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目的和影响程度的判断。所以,美国决定“先派人看看”。
特朗普这位非典型美国总统的个人态度当然极大影响了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整体态度。曾有人猜测,特朗普目前忙于国内和国际事务,无暇对“一带一路”表态。但其实“一带一路”还没有完全展开,无须急着表态,才是特朗普在“习特会”后一个月都“未置可否”的主要原因。
现在,美中贸易对话有了初步进展,美方派重要官员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却又不确定实质深度合作本身就代表了特朗普的态度。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项目主任李成在接受凤凰国际智库采访时判断,特朗普看待“一带一路”,可能会更加“去政治化”,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
因此,特朗普对于“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的最终态度,还要看“一带一路”的前景。如果“一带一路”有利于美国经济,特朗普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如果“一带一路”严重威胁到美国利益,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就得到美国官方对于“一带一路”深度实质合作的积极表态,既不现实也没必要。美方派重要官员作代表参加高峰论坛,成立相关工作组已经足够。同时中国也应做到高标准、高透明,让美国官方“没理由拒绝”。当然,具体操作上也是有“窍门”的:通过对“一带一路”较为积极的华商以及其身后多种多样组织庞大的商会抛出橄榄枝,以具体和实在的项目吸引美国对口企业,将极大地提升美国“一带一路”的民间参与。
将“一带一路”做大做强,让参与者有利可图,才能切实吸引美国商界参与,方为治本之策。
原标题:战略家 | 智库观察员对话美学者政要:美国为何对“一带一路”摆出冷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