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为了人人都能读好书 浙江省深入探索教育公平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为了人人都能读好书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拉开序幕。朝着“人人都能读好书”的目标迈进,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高考模式,正
原标题:为了人人都能读好书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拉开序幕。

朝着“人人都能读好书”的目标迈进,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高考模式,正在浙江变成现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浙江给出的承诺——无论生活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条件优越还是家境平凡,无论身心健康还是身有残疾,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优质教育。10多年来,为兑现这一承诺,浙江不断探索城乡教育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均衡覆盖全省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雷郑涛回到衢州老家,在柯城区下村完小当老师。当年的下村完小,只有一排矮平房,8名老师挤在一个办公室……两年后,柯城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校两区”改革,下村完小由城里名校托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紧接着,浙江启动全省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下村完小建起3层教学楼。

下村完小的蜕变,是浙江教育的缩影。近10年来,浙江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这一箩筐政策中,最有力的两项措施,就是“零择校”和“城乡教师交流”。

在全国经济百强县海宁,“择校费”一度需要几万元。但从2007年起,这扇“后门”关了。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实行就近原则,以户口划分学区,政策见报,专员监督。

2011年,省教育厅发布“史上最严择校禁止令”,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截至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已公开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零择校”。

2013年起,浙江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校长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纳入交流对象范围。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津贴、培训、职称评审上享受优惠条件。实施第一年,交流人数接近1万人。

嘉善五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多年来一直没有名师。嘉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杨晓霞由嘉善一中交流到该校后,第一个学期就上了17节公开示范课。“鲶鱼效应”迅速激发了全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随后,嘉善五中有3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这一切,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的孩子,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全县最好的数学课。

刚性的“零择校”和柔性的“城乡教师交流”,重新调整教育资源配置。2015年,浙江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居全国前列。

教育改革领跑全国

去年9月开学时,台州市横湖小学五年级学生马麦莎,突然觉得上课和以前不一样了:作文课不再是写作文,变成了说作文;数学课不再只是公式和计算,而是自由讨论“1亿有多大”。有意思的课程还有很多,孩子们越来越期待这种新鲜的课程。

放在几年前,学生们可没有那么多“选择”。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所有学校几乎学一样的科目、上一样的课程。应试,是学生的唯一选择。

浙江,决定作出改变。

改革的第一“刀”,选在难度最大的高中。2012年起,高中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同时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班级,“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成为常态。之后,类似的改革也在中等职业学校和义务教育学校中推行。

在今日的浙江,拥有上百门选修课程的学校俯拾皆是。一些高中因地制宜,开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青瓷、木雕等课程,还有的农村学校甚至开出了3D打印、机器人等前沿课程。

课程改革相对容易,那么,高考呢?也得改!

2011年,浙江推出“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即高校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高校综合测试(面试)成绩三项综合在一起录取考生。

更为“重磅”的方案出现在2014年。按照新政,今年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这批高三学生,不再进行文综、理综考试——科目将从原先的“3+X”套餐模式变成“3+3”自助餐模式,除语、数、外必考外,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而且,外语和选考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录取也将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

由此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技能型”考生凭学业水平考试或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加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特长型”学生,则在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多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所长,选择今后要读的专业。

如今,一年两次的学考选考已逐渐常态化,“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正在改变。

浙江教育牵手世界

新时期,浙江进入全面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发展的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如何牵手世界、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为浙江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成为新时期浙江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2011年1月,浙江发布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提出构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平台、信息平台、协作平台、资源平台,并开始实施外语能力提升工程、学生双向交流工程、浙江高等教育推介工程和推进国外孔子学院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等一揽子计划。

诞生于2005年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如今,这里已是浙江学子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2014年,教育牵手世界的步伐更进一步,浙江与美国合作的温州肯恩大学正式建立。学校90%以上的课程从美国肯恩大学引进,90%以上的教师由美国肯恩大学选派或全球招聘。2015年,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成立,在探索融合东西方优势的教育新模式中,推进前沿交叉领域的协同创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

目前,在浙江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接近2.6万人,共来自176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此外,全省高校还建立了12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在19个国家共建了23所孔子学院。

从2011年开始,浙江在中小学校范围内实施“千校结好”行动计划。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共有1300多所中小学校与国外学校结成了姐妹学校,进一步拓展学生交流渠道,丰富学生交流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